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现状 | 第13-21页 |
1.2.1 土压力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2 基坑角部效应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3 基坑抗隆起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21-24页 |
2 深竖井基坑空间主动土压力研究 | 第24-42页 |
2.1 引言 | 第24-25页 |
2.2 计算软件及数值模型建立 | 第25-27页 |
2.2.1 有限元软件PLAXIS 3D简介 | 第25页 |
2.2.2 工程背景 | 第25页 |
2.2.3 基本假定 | 第25页 |
2.2.4 模型建立 | 第25-26页 |
2.2.5 接触面设置及荷载步设定 | 第26页 |
2.2.6 参数选择与网格划分 | 第26-27页 |
2.3 数值分析结果 | 第27-33页 |
2.3.1 挡墙中部截面土压力分布 | 第27-29页 |
2.3.2 挡墙长高比对中部截面主动土压力的影响 | 第29-30页 |
2.3.3 墙土摩擦角对中部截面主动土压力的影响 | 第30页 |
2.3.4 土压力沿墙长分布 | 第30-31页 |
2.3.5 塑性区形状 | 第31-33页 |
2.4 理论分析模型 | 第33-35页 |
2.5 理论解的分析与验证 | 第35-40页 |
2.5.1 滑裂体倾角 | 第35页 |
2.5.2 挡墙中部截面主动土压力强度 | 第35-37页 |
2.5.3 滑裂体体积 | 第37-38页 |
2.5.4 主动土压力合力 | 第38-39页 |
2.5.5 主动土压力合力作用点 | 第39-4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3 深竖井基坑角部效应数值及实测研究 | 第42-62页 |
3.1 引言 | 第42页 |
3.2 工程实例 | 第42-45页 |
3.2.1 工程概况 | 第42-44页 |
3.2.2 实测数据分析 | 第44-45页 |
3.3 实例数值模型建立 | 第45-52页 |
3.3.1 不考虑墙体刚度各向异性和角部转动刚度弱化 | 第46-47页 |
3.3.2 考虑墙体刚度各向异性和角部转动刚度弱化 | 第47-50页 |
3.3.3 实例基坑与常规大基坑变形对比 | 第50-52页 |
3.4 角部效应研究 | 第52-59页 |
3.4.1 角部效应研究数值模型建立 | 第52-53页 |
3.4.2 挖深对角部效应影响 | 第53页 |
3.4.3 长宽比对角部效应影响 | 第53-57页 |
3.4.4 墙后土压力分布 | 第57-5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9-62页 |
4 深竖井基坑抗隆起稳定性研究 | 第62-76页 |
4.1 引言 | 第62-63页 |
4.2 数值分析模型建立 | 第63-64页 |
4.2.1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简介 | 第63-64页 |
4.2.2 模型建立 | 第64页 |
4.3 数值分析结果 | 第64-68页 |
4.3.1 安全系数 | 第64-65页 |
4.3.2 增量位移 | 第65-67页 |
4.3.3 数值与规范法对比 | 第67-68页 |
4.4 理论分析模型及验证 | 第68-75页 |
4.4.1 理论分析模型建立 | 第68-70页 |
4.4.2 方形深基础地基极限承载力 | 第70-74页 |
4.4.3 安全系数理论解 | 第74-7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76-77页 |
5.2 进一步工作建议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作者简历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