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第1章 综述 | 第11-19页 |
1 视网膜及视神经的结构及功能 | 第11-12页 |
2 挫伤性视神经病变及视神经再生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3 外伤性视神经损伤模型 | 第13-15页 |
4 RGCs计数方法 | 第15-17页 |
5 视觉电生理技术 | 第17-19页 |
第2章 引言 | 第19-20页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26页 |
实验一大鼠外伤性视神经损伤模型的建立及RGCs计数 | 第20-23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1.1.1 动物 | 第20页 |
1.1.2 试剂 | 第20页 |
1.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0-21页 |
1.2 方法 | 第21-23页 |
1.2.1 实验分组 | 第21页 |
1.2.2 荧光金(FG)逆行标记 | 第21页 |
1.2.3 大鼠视神经夹持伤模型的建立 | 第21-22页 |
1.2.4 视网膜铺片 | 第22页 |
1.2.5 RGCs计数 | 第22-23页 |
1.2.6 统计学处理 | 第23页 |
实验二大鼠外伤性视神经损伤模型的视觉电生理检测 | 第23-26页 |
2.1 材料 | 第23页 |
2.1.1 动物 | 第23页 |
2.1.2 试剂 | 第23页 |
2.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3页 |
2.2 方法 | 第23-26页 |
2.2.1 大鼠视神经夹持伤模型的建立 | 第23-24页 |
2.2.2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 | 第24页 |
2.2.3 全视野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 | 第24-25页 |
2.2.4 统计学处理 | 第25-26页 |
第4章 结果 | 第26-31页 |
4.1 视神经夹持伤模型大鼠 | 第26页 |
4.2 视网膜FG逆行标记RGCs分布与形态 | 第26-27页 |
4.3 RGCs平均密度 | 第27页 |
4.4 大鼠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 | 第27-28页 |
4.5 大鼠全视野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 | 第28-31页 |
第5章 讨论 | 第31-35页 |
5.1 大鼠外伤性视神经损伤模型的建立和RGCs的计数 | 第31-32页 |
5.1.1 视神经夹持模型的建立 | 第31页 |
5.1.2 荧光金逆行标记及RGCs的计数结果分析 | 第31-32页 |
5.2 视觉电生理检测 | 第32-35页 |
5.2.1 视神经夹持模型的f-VEP检测 | 第32-33页 |
5.2.2 视神经夹持模型的f-ERG检测 | 第33-35页 |
第6章 结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1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