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斑膏治疗外阴硬化性苔藓的临床观察
缩略语表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前言 | 第8-9页 |
文献综述 | 第9-21页 |
1 西医学对外阴硬化性苔藓的认识 | 第9-15页 |
1.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第9-11页 |
1.2 临床表现 | 第11页 |
1.3 病理组织学改变 | 第11-12页 |
1.4 治疗现状 | 第12-15页 |
2 祖国医学对外阴硬化性苔藓的认识 | 第15-21页 |
2.1 病名的认识 | 第15页 |
2.2 病因病机及分型 | 第15-16页 |
2.3 临床治疗 | 第16-21页 |
临床研究 | 第21-30页 |
1 材料 | 第21-22页 |
1.1 一般资料 | 第21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21-22页 |
1.3 纳入病例标准 | 第22页 |
1.4 排除病例标准 | 第22页 |
1.5 脱落病例标准 | 第22页 |
2 治疗方法 | 第22-23页 |
2.1 治疗组 | 第22-23页 |
2.2 对照组 | 第23页 |
3 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 第23-27页 |
3.1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23页 |
3.2 疗效性观测指标 | 第23-25页 |
3.3 疗效评定标准 | 第25页 |
3.4 生活质量评分标准 | 第25-27页 |
4 统计方法 | 第27页 |
5 治疗结果 | 第27-30页 |
5.1 疗效性指标观察结果 | 第27-29页 |
5.2 安全性评价结果 | 第29-30页 |
讨论 | 第30-39页 |
1 VLS与免疫遗传的相关性 | 第30-31页 |
2 白斑膏的组方及现代药理研究 | 第31-36页 |
2.1 白斑膏组方及其依据 | 第31-32页 |
2.2 方解 | 第32页 |
2.3 单味药物解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第32-36页 |
3 药物经皮吸收的原理 | 第36-37页 |
4 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5 存在的问题及前景展望 | 第38-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附图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