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第15-16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6-36页 |
综述一 植物精油在医药方面的研究进展 | 第16-23页 |
1 植物精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 第16-17页 |
2 植物精油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 | 第17-18页 |
2.1 植物精油抗菌机制的研究 | 第17页 |
2.2 植物精油抗氧化机制的研究 | 第17-18页 |
2.3 植物精油其它药理作用的研究 | 第18页 |
3 植物精油的使用方法 | 第18-19页 |
4 植物精油吸收机制和代谢特点 | 第19-20页 |
4.1 皮肤黏膜机制 | 第19页 |
4.2 嗅觉通路机制 | 第19页 |
4.3 代谢特点 | 第19-20页 |
5 小结 | 第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3页 |
综述二 疲劳研究进展 | 第23-36页 |
1 躯体疲劳与心理疲劳的表现 | 第23-24页 |
2 躯体疲劳的产生机制 | 第24-26页 |
2.1 能源物质消耗学说 | 第25页 |
2.2 疲劳物质积累学说 | 第25页 |
2.3 中枢神经学说 | 第25-26页 |
2.4 氧化应激学说 | 第26页 |
3 心理疲劳的产生机制 | 第26-28页 |
3.1 自主神经系统机制 | 第26-27页 |
3.2 物质代谢机制 | 第27-28页 |
3.3 感觉运动门控和脑区定位机制 | 第28页 |
4 躯体疲劳检测方法 | 第28-29页 |
4.1 采用仪器测定躯体疲劳程度 | 第28-29页 |
4.2 主观感觉诊断 | 第29页 |
5 心理疲劳检测方法 | 第29-30页 |
5.1 观察评定 | 第29页 |
5.2 主观评定 | 第29页 |
5.3 客观评定 | 第29-30页 |
6 结论和展望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6页 |
前言 | 第36-37页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中外“芳香疗法”历史沿革比较 | 第37-43页 |
1 中外“芳香疗法”的萌芽 | 第37-39页 |
1.1 中外“芳香疗法”最初仅作为风俗习惯和用药经验 | 第37-38页 |
1.2 哲学与医学诞生为中外“芳香疗法”萌芽提供了理论基础 | 第38-39页 |
2 中医“香薰疗法”的发展与成熟 | 第39-41页 |
2.1 通过进口使用香薰药物种类越来越多 | 第39页 |
2.2 香薰药物的使用方法更加多样 | 第39-40页 |
2.3 芳香药品的剂型更加丰富 | 第40页 |
2.4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香薰疗法的理论日趋完备 | 第40-41页 |
3 西医“芳香疗法”的发展与成熟 | 第41页 |
3.1 提取精油代替了植物原料 | 第41页 |
3.2 化学合成取代了植物提取精油 | 第41页 |
3.3 植物提取精油再次得到复苏 | 第41页 |
4 基于中外“芳疗”差异的“芳疗”发展构想 | 第41-43页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第43-64页 |
临床研究一 心理疲劳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 | 第43-5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4-47页 |
1.1 调查对象 | 第44-45页 |
1.2 中医体质量表 | 第45-46页 |
1.3 MBI-GS(S)/Maslach倦怠调查量表——学生通用版本 | 第46-47页 |
1.4 数据收集 | 第47页 |
1.5 统计学方法 | 第47页 |
2 结果 | 第47-50页 |
2.1 调查对象特征 | 第47-49页 |
2.2 心理疲劳危险因素 | 第49-50页 |
3 讨论 | 第50-51页 |
4 结论 | 第51-52页 |
临床研究二 复方精油干预心理疲劳的30例临床试验 | 第52-5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3-55页 |
1.1 实验过程 | 第53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53页 |
1.3 材料和设备 | 第53-54页 |
1.4 数据收集 | 第54页 |
1.5 统计学方法 | 第54-55页 |
2 结果 | 第55-56页 |
3 讨论 | 第56-57页 |
临床研究三 复方精油对气郁质、气虚质、阴虚质及痰湿质心理疲劳干预效果比较 | 第57-6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7-60页 |
1.1 实验过程 | 第57-58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58页 |
1.3 材料和设备 | 第58-60页 |
1.4 数据收集 | 第60页 |
1.5 统计学方法 | 第60页 |
2 结果 | 第60-62页 |
3 讨论 | 第62-63页 |
临床研究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 第64-87页 |
实验研究一 复方精油对心理疲劳模型大鼠认知活动的干预评价 | 第64-7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4-66页 |
1.1 材料 | 第64页 |
1.2 方法 | 第64-65页 |
1.3 行为检测 | 第65-66页 |
1.4 数据分析 | 第66页 |
2 结果 | 第66-67页 |
2.1 常规检测结果 | 第66页 |
2.2 高架十字实验结果 | 第66-67页 |
2.3 旷场实验结果 | 第67页 |
3 讨论 | 第67-69页 |
4 结论 | 第69-70页 |
实验研究二 复方精油对心理疲劳模型大鼠海马及下丘脑多巴胺Ⅰ型、Ⅱ型受体的中枢调节作用 | 第70-77页 |
1 仪器与试剂 | 第70-71页 |
1.1 试剂 | 第71页 |
1.2 仪器 | 第71页 |
1.3 精油的制备及鉴定 | 第71页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71-73页 |
2.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第71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71-72页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72-73页 |
3 结果 | 第73-75页 |
3.1 海马组织中D1R、D2R测试结果 | 第73-74页 |
3.2 下丘脑组织中D1R、D2R测试结果 | 第74-75页 |
4 讨论 | 第75-77页 |
实验研究三 复方精油对疲劳大鼠躯体活动的外周调节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 第77-8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78-80页 |
1.1 化学试剂 | 第78页 |
1.2 复方精油准备 | 第78-79页 |
1.3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 第79页 |
1.4 精油化学成分鉴定 | 第79页 |
1.5 动物 | 第79-80页 |
1.6 负重力竭游泳测试 | 第80页 |
1.7 生化指标测定 | 第80页 |
1.8 数据分析 | 第80页 |
2 结果 | 第80-84页 |
2.1 精油的化学成分 | 第80页 |
2.2 复方精油在大鼠力竭游泳时间上的影响 | 第80-81页 |
2.3 复方精油在大鼠生化指标上的影响 | 第81-84页 |
3 讨论 | 第84-85页 |
4 结论 | 第85-86页 |
实验研究小结 | 第86-87页 |
结语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98-100页 |
个人简历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