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3-1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4-21页 |
1.1 虎杖概述 | 第14-15页 |
1.1.1 虎杖 | 第14页 |
1.1.2 虎杖药用考究 | 第14-15页 |
1.2 虎杖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2.1 二苯乙烯类 | 第15-16页 |
1.2.2 蒽醌类化合物 | 第16页 |
1.2.3 黄酮类化合物 | 第16页 |
1.2.4 酚类化合物 | 第16页 |
1.2.5 其他类化合物 | 第16-17页 |
1.3 虎杖抑菌作用研究概况 | 第17页 |
1.4 正交设计与中药提取工艺优化 | 第17-18页 |
1.4.1 正交设计原理 | 第18页 |
1.4.2 正交设计试验 | 第18页 |
1.5 鞣质概述 | 第18-19页 |
1.5.1 鞣质去除方法 | 第19页 |
1.6 体外抑菌方法与指标 | 第19-20页 |
1.7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0-21页 |
第2章 虎杖中大黄素与虎杖苷提取及除鞣工艺优化研究 | 第21-46页 |
1 试验材料 | 第22-23页 |
1.1 仪器与试剂 | 第22-23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3-27页 |
2.1 正交设计优化虎杖中大黄素与虎杖苷提取工艺 | 第23页 |
2.2 虎杖除鞣工艺研究 | 第23-24页 |
2.3 RP-HPLC测定大黄素、虎杖苷含量方法学的建立 | 第24-25页 |
2.4 分析方法验证 | 第25-27页 |
2.5 虎杖中大黄素、虎杖苷最佳提取与除鞣工艺验证 | 第2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44页 |
3.1 虎杖中大黄素提取与除鞣工艺优化结果 | 第27-32页 |
3.2 虎杖苷提取与除鞣工艺优化结果 | 第32-36页 |
3.3 不同浓度的明胶法除鞣对大黄素、虎杖苷含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3.4 色谱条件优化结果 | 第37页 |
3.5 分析方法学考察结果 | 第37-42页 |
3.6 虎杖中大黄素、虎杖苷最佳提取与除鞣工艺验证 | 第42-44页 |
4 讨论 | 第44-45页 |
5 结论 | 第45-46页 |
第3章 虎杖体外抑菌活性研究 | 第46-6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7-48页 |
1.1 仪器与试剂 | 第47-48页 |
2 试验部分 | 第48-51页 |
2.1 虎杖体外抑菌活性研究 | 第48-5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1-58页 |
3.1 稀释法测定的虎杖的MIC值 | 第51-52页 |
3.2 虎杖对细菌生长抑制的量效时效曲线 | 第52-54页 |
3.3 K-B法测定的虎杖对细菌的IDZ值 | 第54-55页 |
3.4 虎杖抑菌作用起效时间 | 第55-58页 |
4 讨论 | 第58-59页 |
5 结论 | 第59-60页 |
第4章 全文总结与创新点 | 第60-63页 |
4.1 总结 | 第60-61页 |
4.2 创新点 | 第61页 |
4.3 展望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综述 | 第68-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