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43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41页 |
1.2.1 季冻区土体研究现状 | 第14-23页 |
1.2.2 非饱和土体研究现状 | 第23-33页 |
1.2.3 冻胀及冻胀机理研究现状 | 第33-37页 |
1.2.4 国内季冻区深基坑支护结构应用现状 | 第37-40页 |
1.2.5 研究现状分析 | 第40-41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41-4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41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41-43页 |
第2章 非饱和土体及支护结构冻胀破坏理论分析 | 第43-64页 |
2.1 非饱和土的基本性质 | 第43-52页 |
2.1.1 基质吸力 | 第44-46页 |
2.1.2 土-水特征曲线 | 第46-52页 |
2.2 冻胀力产生的原因及分类 | 第52-56页 |
2.2.1 水平冻胀力 | 第52-54页 |
2.2.2 法向冻胀力 | 第54-55页 |
2.2.3 切向冻胀力 | 第55-56页 |
2.3 非饱和土中冻胀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6-60页 |
2.3.1 影响冻胀力的内因 | 第56-57页 |
2.3.2 影响冻胀力的外因 | 第57-60页 |
2.3.3 影响因素分析 | 第60页 |
2.4 深基坑桩锚支护冻胀破坏类型及原因 | 第60-6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3章 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特性试验研究 | 第64-96页 |
3.1 概述 | 第64页 |
3.2 试验仪器简介 | 第64-67页 |
3.2.1 仪器设备 | 第65-66页 |
3.2.2 试验设备工作原理 | 第66-67页 |
3.3 试样制备 | 第67-69页 |
3.4 试验前准备工作 | 第69-70页 |
3.4.1 制备无气水 | 第69页 |
3.4.2 饱和陶土板 | 第69-70页 |
3.5 试验方案 | 第70-72页 |
3.5.1 不同温度下的抗剪强度指标 | 第70-71页 |
3.5.2 不同基质吸力下的抗剪强度指标 | 第71-72页 |
3.6 试验步骤 | 第72-77页 |
3.6.1 安装试样 | 第72页 |
3.6.2 安装内压力室 | 第72-73页 |
3.6.3 安装外压力室 | 第73页 |
3.6.4 传感器、控制器读数调整 | 第73-74页 |
3.6.5 电脑软件操控试验 | 第74-77页 |
3.7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77-94页 |
3.7.1 非饱和土强度理论 | 第77-79页 |
3.7.2 温度控制下的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79-86页 |
3.7.3 基质吸力控制下的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86-93页 |
3.7.4 土-水特征曲线的测定及拟合 | 第93-94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4章 基于FLAC3D的非饱和土中深基坑支护结构冻胀破坏数值模拟研究 | 第96-141页 |
4.1 FLAC3D软件介绍及应用 | 第96-104页 |
4.1.1 FLAC3D及5.0版本概述 | 第96-98页 |
4.1.2 FLAC3D数学力学原理 | 第98-103页 |
4.1.3 FLAC3D在深基坑工程中的应用 | 第103-104页 |
4.2 基坑工程中FLAC3D本构模型的选择 | 第104-107页 |
4.2.1 Mohr-Coulomb Model | 第105页 |
4.2.2 Modified Cam-Clay Model | 第105-106页 |
4.2.3 Cysoil Model | 第106-107页 |
4.3 基于FLAC3D的数值模拟方案 | 第107-108页 |
4.4 深基坑支护结构模型建立 | 第108-120页 |
4.4.1 模拟计算基本假定及开挖工况 | 第108-110页 |
4.4.2 模型网格创建与划分 | 第110页 |
4.4.3 参数及边界条件确定 | 第110-113页 |
4.4.4 本构模型选择 | 第113-119页 |
4.4.5 初始应力平衡 | 第119-120页 |
4.5 不同影响因素下冻胀破坏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120-125页 |
4.5.1 温度 | 第120-122页 |
4.5.2 饱和度 | 第122-124页 |
4.5.3 强度指标 | 第124-125页 |
4.6 不同情况下基坑冻胀破坏结果比较分析 | 第125-139页 |
4.6.1 温度变化影响 | 第126-131页 |
4.6.2 饱和度变化影响 | 第131-135页 |
4.6.3 强度指标变化影响 | 第135-13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39-141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1-144页 |
5.1 结论 | 第141-142页 |
5.2 展望 | 第142-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67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67-169页 |
致谢 | 第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