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序言 | 第11-12页 |
一 国内外处理含氮废水的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2-25页 |
1.1 氮与水体污染 | 第12-13页 |
1.1.1 氮素循环 | 第12页 |
1.1.2 氮素污染 | 第12-13页 |
1.2 含氮废水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1 物理化学方法 | 第13-14页 |
1.2.2 生物法 | 第14页 |
1.3 生物脱氮过程 | 第14-16页 |
1.3.1 生物脱氮过程 | 第14-15页 |
1.3.2 生物脱氮过程的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1.4 传统生物脱氮技术的工艺应用以及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4.1 传统脱氮工艺 | 第16-17页 |
1.4.2 A/O工艺 | 第17-18页 |
1.4.3 生物膜法脱氮工艺 | 第18-19页 |
1.5 新型生物脱氮工艺及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6 ANAMMOX工艺的发展过程及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1.6.1 厌氧氨氧化现象的发现 | 第22页 |
1.6.2 厌氧氨氧化的影响因素 | 第22页 |
1.6.3 AMX工艺的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1.7 研究意义与内容 | 第24-25页 |
1.7.1 研究意义 | 第24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二 实验过程与方法 | 第25-31页 |
2.1 反应器设计 | 第25-26页 |
2.2 接种污泥与模拟废水组成 | 第26-27页 |
2.3 实验分析项目及测定方法 | 第27页 |
2.4 高通量宏基因组测序分析方法与过程 | 第27-28页 |
2.5 菌群表面形态扫描电镜(SEM)观察 | 第28页 |
2.6 菌群组成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分析 | 第28-31页 |
三 低基质浓度对厌氧氨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31-44页 |
3.1 前言 | 第31页 |
3.2 低基质浓度对厌氧氨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31-42页 |
3.2.1 低基质浓度对脱氮性能的影响 | 第32-35页 |
3.2.2 低基质浓度对微生物菌群组成的影响 | 第35-37页 |
3.2.3 改变基质浓度对与脱氮作用相关的功能菌属的影响 | 第37-39页 |
3.2.4 改变基质浓度对氮的脱除途径的影响 | 第39-40页 |
3.2.5 菌群SEM和FISH分析 | 第40-4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四 添加有机物对厌氧氨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44-55页 |
4.1 前言 | 第44页 |
4.2 添加有机物对厌氧氨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44-54页 |
4.2.1 添加有机物对脱氮性能的影响 | 第44-47页 |
4.2.2 添加有机物对微生物菌群结构组成及其功能菌属的影响 | 第47-51页 |
4.2.3 添加有机物对氮的脱除途径的影响 | 第51-52页 |
4.2.4 菌群SEM和FISH分析 | 第52-5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五 降低温度以及不同启动条件对厌氧氨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55-69页 |
5.1 前言 | 第55-56页 |
5.2 降低温度对厌氧氨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56-64页 |
5.2.1 降低温度对脱氮性能的影响 | 第56-59页 |
5.2.2 降低温度对微生物菌群结构组成及其功能菌属的影响 | 第59-63页 |
5.2.3 降低温度对氮的脱除途径的影响 | 第63页 |
5.2.4 菌群SEM和FISH分析 | 第63-64页 |
5.3 不同启动条件对厌氧氨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64-6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六 结论与创新点 | 第69-7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9-70页 |
6.2 创新点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