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人生观及当代启示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引言 | 第9-18页 |
| 第1章 人生观概说 | 第18-23页 |
| 1.1 人生观的内容 | 第18-21页 |
| 1.1.1 人生目的 | 第18-19页 |
| 1.1.2 人生态度 | 第19-20页 |
| 1.1.3 人生价值 | 第20-21页 |
| 1.2 人生观内容之间的关系 | 第21-23页 |
| 1.2.1 人生目的与人生态度的关系 | 第21页 |
| 1.2.2 人生目的与人生价值的关系 | 第21-22页 |
| 1.2.3 人生态度与人生价值的关系 | 第22-23页 |
| 第2章 苏轼人生观形成的条件 | 第23-30页 |
| 2.1 家庭环境——苏轼人生观形成的重要基石 | 第23-25页 |
| 2.1.1 父母教育的影响 | 第23-24页 |
| 2.1.2 家庭氛围的熏陶 | 第24-25页 |
| 2.2 社会背景——苏轼人生观形成的催化剂 | 第25-27页 |
| 2.2.1 文化繁荣的浸染 | 第25-26页 |
| 2.2.2 政治动荡的推动 | 第26-27页 |
| 2.3 个人因素——苏轼人生观形成的内在条件 | 第27-30页 |
| 2.3.1 开朗豁达的性格 | 第27-28页 |
| 2.3.2 客观辩证的思维 | 第28-30页 |
| 第3章 苏轼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 第30-39页 |
| 3.1 苏轼的人生目的 | 第30-31页 |
| 3.1.1 不为物役的人生境界 | 第30-31页 |
| 3.1.2 救世济民的深切情怀 | 第31页 |
| 3.2 苏轼的人生态度 | 第31-36页 |
| 3.2.1 推己及人的幸福观 | 第32-34页 |
| 3.2.2 宠辱不惊的得失观 | 第34页 |
| 3.2.3 尊生重死的生死观 | 第34-36页 |
| 3.3 苏轼的人生价值 | 第36-39页 |
| 3.3.1 建功立业的报国之行 | 第36-37页 |
| 3.3.2 兼善苍生的奉献之举 | 第37-39页 |
| 第4章 苏轼人生观的当代启示 | 第39-46页 |
| 4.1 明确人生的方向 | 第39-41页 |
| 4.1.1 注重精神生活的追求 | 第39-40页 |
| 4.1.2 立志服务他人与社会 | 第40-41页 |
| 4.2 笑迎生活的挑战 | 第41-43页 |
| 4.2.1 积极创造幸福 | 第41-42页 |
| 4.2.2 泰然面对得失 | 第42-43页 |
| 4.2.3 客观对待生死 | 第43页 |
| 4.3 创造美好的生活 | 第43-46页 |
| 4.3.1 勇于承担责任 | 第44页 |
| 4.3.2 甘于奉献自我 | 第44-46页 |
| 结语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取得科研成果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