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建筑材料论文

增塑剂对路用沥青性能影响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9页
    1.1 课题的提出以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沥青及沥青混合料性能的方法第11-16页
        1.2.1 国内外评价道路石油沥青及改性沥青性能的方法第11-12页
        1.2.2 Shell公司沥青评价体系第12-13页
        1.2.3 我国评价道路石油沥青及改性沥青的标准第13-14页
        1.2.4 国内外评价沥青混合料性能的方法第14-16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6-19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6-18页
        1.3.2 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二章 试验材料和试验方法方案第19-38页
    2.1 试验材料第19-28页
        2.1.1 增塑剂第19-24页
        2.1.2 天然沥青第24页
        2.1.3 沥青第24-25页
        2.1.4 集料第25-26页
        2.1.5 抗车辙剂第26-27页
        2.1.6 新型橡维联第27-28页
    2.2 试验方法第28-36页
        2.2.1 改性沥青的制备和矿料级配的确定第28-29页
        2.2.2 沥青及改性沥青的试验方法第29-34页
        2.2.3 沥青混合料试验试件第34页
        2.2.4 沥青混合料试验方法第34-36页
    2.3 试验方案第36-38页
第三章 增塑剂对沥青性能影响研究第38-77页
    3.1 增塑剂对沥青感温性能影响研究第38-55页
        3.1.1 概述第38-39页
        3.1.2 沥青感温性的评价方法第39-43页
        3.1.3 PIPEN评价改性沥青感温性能第43-49页
        3.1.4 BTDC评价改性沥青感温性能第49-55页
    3.2 增塑剂对沥青高温性能影响研究第55-59页
        3.2.1 概述第55-56页
        3.2.2 实测软化点和当量软化点T800第56-58页
        3.2.3 60℃黏度第58-59页
    3.3 增塑剂对沥青低温性能影响研究第59-64页
        3.3.1 概述第59页
        3.3.2 低温延度第59-61页
        3.3.3 当量脆点T1.2第61-62页
        3.3.4 低温测力延度第62-64页
    3.4 增塑剂对沥青老化性能影响研究第64-68页
        3.4.1 概述第64-65页
        3.4.2 沥青老化后指标分析第65-68页
    3.5 增塑剂对沥青黏韧性韧性和弹性恢复性能的影响第68-72页
        3.5.1 黏韧性韧性第68-71页
        3.5.2 弹性恢复第71-72页
    3.6 最佳增塑剂和最佳掺量的确定第72页
        3.6.1 最佳增塑剂的确定第72页
        3.6.2 最佳掺量的确定第72页
    3.7 双掺增塑剂和天然沥青对沥青性能影响研究第72-75页
        3.7.1 研究思路第72-73页
        3.7.2 双掺改性沥青性能研究第73-75页
    3.8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第四章 增塑剂对沥青混合料性能影响研究第77-91页
    4.1 增塑剂对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影响研究第77-80页
        4.1.1 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概述第77-78页
        4.1.2 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试验研究第78-80页
    4.2 增塑剂对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影响研究第80-83页
        4.2.1 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概述第80-81页
        4.2.2 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试验研究第81-83页
    4.3 增塑剂对沥青混合料水稳性能影响研究第83-84页
        4.3.1 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概述第83页
        4.3.2 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试验研究第83-84页
    4.4 增塑剂对沥青混合料老化性能影响研究第84-87页
        4.4.1 沥青混合料老化性能概述第84-85页
        4.4.2 沥青混合料老化性能试验研究第85-87页
    4.5 最佳增塑剂和最佳掺量的确定第87页
    4.6 增塑剂沥青混合料分别掺加天然沥青橡维联抗车辙剂路用性能研究第87-89页
    4.7 本章小结第89-91页
结论第91-93页
    主要结论第91-92页
    进一步研究建议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95页
致谢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Wi-Fi Direct的车路协同数据分发技术
下一篇:多孔水泥混凝土路面温度变化规律与温度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