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和论文的框架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性质和内涵 | 第15-18页 |
| 第三章 对于行政诉讼法中原告资格规定的认识 | 第18-23页 |
| 第一节 我国行政诉讼法关于原告资格规定的回顾 | 第18-21页 |
| 一 无标准时期 | 第19页 |
| 二 “法律规定”标准时期 | 第19页 |
| 三 “合法权益”标准时期 | 第19-20页 |
| 四 “法律上利害关系”标准时期 | 第20页 |
| 五 “利害关系”标准时期 | 第20-21页 |
| 第二节 关于原告资格的现有法律规定 | 第21-22页 |
| 第三节 对我国原告资格现有法律的评价 | 第22-23页 |
| 第四章 主观公权利、反射利益与法律上利益的对比 | 第23-27页 |
| 第五章 对原告“利害关系”的法律界定 | 第27-43页 |
| 第一节 对“权益”的界定 | 第29-37页 |
| 一 权益的内涵:权利和利益 | 第29-31页 |
| 二 权益的外延:人身权、财产权等法律应当保护的利益 | 第31-35页 |
| 三 权益的存在形式:现实的权益、可期待的权益 | 第35页 |
| 四 权益的主体:起诉人、他人以及公众 | 第35-37页 |
| 第二节“法律上因果关系”的法律界定 | 第37-40页 |
| 第三节 引入利益衡量的因素 | 第40-43页 |
| 结语 | 第43-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