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道教论文--对道教的分析与研究论文

汉唐巴蜀道教文化地理学考察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引言第9-13页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第9-10页
 二、研究现状及不足第10-11页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1-13页
第一章 道教在巴蜀地区诞生的历史文化渊源第13-19页
 一、巴蜀地区的地理环境第13-14页
 二、丰富而又神秘的巴蜀民间信仰第14-16页
  (一) 原始宗教的发达第14-16页
  (二) 神仙传说的流行第16页
 三、对外来早期宗教文化的吸收与融合第16-19页
  (一) 谶纬神学的传入和泛滥第16-17页
  (二) 道家学说和方术的传入第17-19页
第二章 汉唐巴蜀道士的地理分布第19-36页
 一、汉晋南北朝时期第19-23页
  (一) 道士籍贯与活动地域分布第21-22页
  (二) 道士的主要活动第22-23页
 二、隋唐时期第23-36页
  (一) 道士籍贯与活动地域分布第32-33页
  (二) 道士的主要活动第33-36页
第三章 汉唐巴蜀道教文化景观的地域分布及其特色第36-50页
 一、汉晋巴蜀道教之治和洞室第36-39页
  (一) 张陵五斗米道"二十四治"的地域分布第36-39页
  (二) 道教洞室的地域分布第39页
 二、南北朝巴蜀早期神仙道教宫观及石刻造像的分布第39-41页
  (一) 道教宫观第39-41页
  (二) 道教石刻第41页
 三、隋唐巴蜀道教宫观和石刻造像的分布第41-50页
  (一) 道教宫观的地域分布第41-47页
  (二) 道教石刻的地域分布第47-50页
第四章 道教主要宗派在汉唐巴蜀地区的传播第50-63页
 一、汉晋时期民间道教的传播第50-56页
  (一) 五斗米道第50-54页
  (二) 太平道第54-55页
  (三) 李家道第55-56页
 二、南北朝时期巴蜀道教的传播第56-58页
  (一) 巴蜀民间道教的衰落第56-57页
  (二) 神仙道教在巴蜀地区的早期传播第57-58页
 三、隋唐时期神仙道教的全面传播第58-63页
  (一) 茅山宗第58-60页
  (二) 楼观道第60-61页
  (三) 正一派第61-63页
第五章 汉唐巴蜀道教文化传播的特征第63-73页
 一、汉唐巴蜀道教文化区域及其重心变迁第63-70页
  (一) 汉晋巴蜀民间道教的传播区域与重心第63-64页
  (二) 东晋南朝巴蜀道教的传播区域第64页
  (三) 隋唐巴蜀道教的繁荣与传播区域第64-70页
 二、影响巴蜀道教文化传播的主要因素第70-73页
结语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79页
致谢第79-8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安市社区卫生服务研究
下一篇:客体视觉工作记忆中特征识别的颜色优势效应及信息提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