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缩略词 | 第10-11页 |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第11-23页 |
| ·发育早期主要社会因子对子代个体发育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母本行为(MB)对子代发育的影响 | 第11-14页 |
| ·父本行为(PB)对子代发育的影响 | 第14-15页 |
| ·配偶关系建立过程中两性行为变化及其相关受体表达量变化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催产素(OT)系统在配偶关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 第16页 |
| ·加压素(AVP)系统在配偶关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 第16-17页 |
| ·多巴胺(DA)系统在配偶关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 第17-18页 |
| ·皮质酮(CORT)系统在配偶关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 第18页 |
| ·模型动物的选择 | 第18-19页 |
| ·本研究的选题依据 | 第19-20页 |
| ·本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20-23页 |
|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 第二部分 材料方法 | 第23-35页 |
| ·材料 | 第23页 |
| ·实验动物来源及饲养 | 第23页 |
|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方法 | 第23页 |
| ·试剂 | 第23-24页 |
| ·仪器 | 第24-25页 |
| ·方法 | 第25-32页 |
| ·行为观察方法 | 第25-26页 |
|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 第26页 |
| ·RT-PCR方法 | 第26-32页 |
| ·数据分析 | 第32-35页 |
| ·行为数据分析 | 第32页 |
| ·免疫组织化学数据分析 | 第32-33页 |
| ·RT-PCR数据分析 | 第33-35页 |
| 第三部分 结果 | 第35-65页 |
| ·发育早期社会环境对棕色田鼠配偶关系形成的影响 | 第35-54页 |
| ·双亲抚育组配偶关系形成过程及配偶选择实验 | 第35-39页 |
| ·父本剥夺组配偶关系形成过程及配偶选择实验 | 第39-44页 |
| ·早期社会隔离组配偶关系形成过程及配偶选择实验 | 第44-48页 |
| ·父本剥夺组与双亲抚育组配偶关系形成过程的比较 | 第48-51页 |
| ·社会隔离组与双亲抚育组配偶关系形成过程的比较 | 第51-54页 |
| ·不同早期社会环境对子代成年后相关脑区神经元活性比较 | 第54-57页 |
| ·社会隔离组与双亲抚育组相关脑区活性的比较 | 第54-56页 |
| ·父本剥夺组与双亲抚育组相关脑区活性的比较 | 第56-57页 |
| ·不同早期社会环境对OTR及DA2R在相关脑区表达量的影响 | 第57-65页 |
| ·不同组间基底水平上NACC中OTRmRNA和DA2RmRNA表达量的比较 | 第61-62页 |
| ·不同组间基底水平上Me中OTRmRNA表达量的比较 | 第62-65页 |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65-71页 |
| ·双亲抚育组子代棕色田鼠成年后配偶关系的形成过程 | 第65-66页 |
| ·父本剥夺组子代棕色田鼠成年后配偶关系的形成过程 | 第66页 |
| ·早期社会隔离组子代棕色田鼠成年后配偶关系的形成过程 | 第66-67页 |
| ·不同早期社会环境对子代棕色田鼠成年后应激反应活性的影响 | 第67-68页 |
| ·不同早期社会环境对子代棕色田鼠相关脑区OTR和DA2R表达情况的影响 | 第68-69页 |
|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69-71页 |
| 结论和创新点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91页 |
| 致谢 | 第91-9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