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第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5 创新点 | 第13-15页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5-21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2.1.1 公共参与的基本内涵 | 第15-16页 |
2.1.2 城市社区的基本内涵 | 第16页 |
2.1.3 城市社区治理的基本内涵 | 第16-17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2.2.1 公共参与理论 | 第17-18页 |
2.2.2 治理理论 | 第18-19页 |
2.3 公共参与对推动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意义 | 第19-21页 |
3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历史变迁 | 第21-26页 |
3.1 改革开放之前:单位化社区管理体制 | 第21页 |
3.2 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单位化社区逐步瓦解 | 第21-22页 |
3.3 20世纪90年代以后:“社区制”兴起 | 第22-23页 |
3.4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成绩总结 | 第23-26页 |
4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第26-32页 |
4.1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6-28页 |
4.1.1 社区居委会行政化倾向明显 | 第26页 |
4.1.2 城市社区治理框架尚未完全建立 | 第26-27页 |
4.1.3 社会组织发展受限 | 第27页 |
4.1.4 社区居民参与程度不高 | 第27-28页 |
4.1.5 社区管理资源匮乏 | 第28页 |
4.2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8-32页 |
4.2.1 对传统社区治理模式的依赖 | 第28-29页 |
4.2.2 社区的管理主体不明确 | 第29页 |
4.2.3 公共参与潜能尚未激发 | 第29-30页 |
4.2.4 多元主体间缺乏合作治理基础 | 第30-31页 |
4.2.5 社区服务经费投入不足 | 第31-32页 |
5 国内外城市社区治理实践及启示 | 第32-40页 |
5.1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创新模式 | 第32-35页 |
5.1.1 北京市朝阳区:居民提案模式 | 第32-33页 |
5.1.2 青岛市市北区:“互联社区”治理服务新模式 | 第33-34页 |
5.1.3 西安市碑林区:智慧社区建设模式 | 第34-35页 |
5.2 国外社区治理模式的实践 | 第35-37页 |
5.2.1 美国社区治理模式:社区自治模式 | 第35-36页 |
5.2.2 新加坡社区治理模式:政府主导模式 | 第36页 |
5.2.3 日本社区治理模式:混合社区治理模式 | 第36-37页 |
5.3 国内外社区治理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第37-40页 |
5.3.1 构建“五位一体”社区治理模式 | 第37-38页 |
5.3.2 注重扩大居民参与 | 第38页 |
5.3.3 培育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 第38页 |
5.3.4 提升社区治理的智能化水平 | 第38-40页 |
6 公共参与视域下完善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对策建议 | 第40-48页 |
6.1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方向 | 第40页 |
6.2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理性选择——多元智慧型模式 | 第40-48页 |
6.2.1 构建城市社区多元智慧型模式的整体思路 | 第40-41页 |
6.2.2 城市社区多元智慧型模式的基本特征 | 第41页 |
6.2.3 城市社区多元智慧型模式的路径选择 | 第41-48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