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6-26页 |
1.1 纤毛虫休眠现象的研究 | 第17-24页 |
1.1.1 纤毛虫包囊类型和形成包囊的相关因素 | 第17-19页 |
1.1.2 纤毛虫包囊形成过程中的形态及生理变化 | 第19-21页 |
1.1.3 包囊壁壁层物质的起源及化学组分 | 第21-22页 |
1.1.4 休眠现象的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1.2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冠突伪尾柱虫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差异表达蛋白鉴定分析 | 第26-46页 |
2.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 第26-30页 |
2.1.1 实验材料的培养 | 第26-27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7-29页 |
2.1.3 所用仪器设备 | 第29-3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0-32页 |
2.2.1 冠突伪尾柱虫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的收集 | 第30页 |
2.2.2 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全蛋白的提取 | 第30-31页 |
2.2.3 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全蛋白SDS-PAGE电泳 | 第31-32页 |
2.3 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全蛋白的LC-MS/MS分析 | 第32-34页 |
2.3.1 胶内酶解 | 第32-33页 |
2.3.2 毛细管高效液相色谱 | 第33页 |
2.3.3 ESI质谱鉴定 | 第33页 |
2.3.4 ESI质谱数据分析 | 第33-34页 |
2.3.5 GO(Gene Ontology)蛋白功能分类 | 第34页 |
2.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4-40页 |
2.4.1 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全蛋白电泳图及LC-MS/MS结果分析 | 第34-36页 |
2.4.2 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蛋白的分子量和等电点的二维分布 | 第36-39页 |
2.4.3 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蛋白功能分类 | 第39-40页 |
2.5 讨论 | 第40-45页 |
2.5.1 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共有蛋白分析 | 第41-42页 |
2.5.2 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特有蛋白分析 | 第42-45页 |
2.6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冠突伪尾柱虫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46-64页 |
3.1 材料、试剂和仪器 | 第46-47页 |
3.1.1 实验材料的培养 | 第46页 |
3.1.2 实验试剂 | 第46-47页 |
3.1.3 所用仪器设备 | 第4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7-52页 |
3.2.1 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的收集 | 第47页 |
3.2.2 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总RNA的提取 | 第47-48页 |
3.2.3 RNA质量检测 | 第48-49页 |
3.2.4 基因组DNA去除和第一链cDNA的合成 | 第49-50页 |
3.2.5 实时荧光相对定量PCR(qRT-PCR) | 第50-52页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2-59页 |
3.3.1. 相关基因引物设计 | 第52-55页 |
3.3.2 相对定量结果与分析 | 第55-59页 |
3.4 讨论 | 第59-63页 |
3.5 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冠突伪尾柱虫休眠包囊的包囊壁蛋白的鉴定分析 | 第64-74页 |
4.1 实验材料、试剂和所用仪器设备 | 第64-66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64页 |
4.1.2 实验试剂 | 第64-65页 |
4.1.3 所用仪器设备 | 第65-66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66-67页 |
4.2.1 冠突伪尾柱虫包囊壁蛋白的提取 | 第66页 |
4.2.2 包囊壁蛋白SDS-PAGE电泳 | 第66页 |
4.2.3 包囊壁蛋白电泳条带的质谱分析 | 第66-67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7-71页 |
4.3.1 包囊壁蛋白的SDS-PAGE电泳图谱 | 第67-68页 |
4.3.2 包囊壁蛋白SDS-PAGE电泳条带质谱鉴定结果 | 第68-71页 |
4.4 讨论 | 第71-73页 |
4.5 小结 | 第73-74页 |
附录 | 第74-7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页 |
研究生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