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其对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特性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文献综述第10-22页
    1.1 石油污染土壤的危害及污染现状第10-11页
        1.1.1 石油污染物对土壤的危害第10页
        1.1.2 石油污染现状第10-11页
    1.2 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第11-12页
        1.2.1 物理修复技术第11页
        1.2.2 化学修复技术第11页
        1.2.3 生物修复技术第11-12页
    1.3 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第12-16页
        1.3.1 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的影响因素第12-14页
        1.3.2 强化生物修复途径第14-15页
        1.3.3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4 国外的研究现状第16页
    1.4 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其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第16-18页
        1.4.1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法)的原理第16-17页
        1.4.2 16S rRNA 序列分析第17-18页
        1.4.3 分子生物技术在石油微生物修复中应用第18页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技术路线第18-21页
        1.5.1 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第18-20页
        1.5.2 技术路线第20-21页
    1.6 课题来源第21-22页
2 石油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特性分析第22-32页
    2.1 样品的采集和培养基、试剂的制备第22-23页
        2.1.1 土样的采集第22页
        2.1.2 培养基制备第22-23页
        2.1.3 常用试剂配制第23页
    2.2 实验方法第23-26页
        2.2.1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第23-24页
        2.2.2 产生微生物表面活性剂的高效石油菌的筛选第24页
        2.2.3 菌种鉴定第24-25页
        2.2.4 菌株特性分析第25-26页
    2.3 实验结果及分析讨论第26-31页
        2.3.1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结果及分析第26-27页
        2.3.2 筛选结果第27页
        2.3.3 菌种鉴定结果第27-29页
        2.3.4 菌株特性分析结果第29-31页
    2.4 本章小结第31-32页
3 两株菌在不同处理条件下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及机理研究第32-62页
    3.1 实验材料第32-34页
        3.1.1 实验仪器第32页
        3.1.2 实验试剂及配制第32-34页
    3.2 实验设计第34页
    3.3 实验方法第34-39页
        3.3.1 不同处理条件下,石油烃的去除率第34-35页
        3.3.2 不同处理条件下,正构烷烃的去除率第35-36页
        3.3.3 不同处理条件下,总石油烃、烷烃降解菌数量的测定第36-37页
        3.3.4 不同条件下,石油烃降解基因的测定第37-39页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讨论第39-59页
        3.4.1 不同影响因素对石油烃的去除效果分析第39-40页
        3.4.2 不同影响因素对正构烷烃的去除效果分析第40-47页
        3.4.3 修复过程中总石油烃、烷烃降解菌数量变化第47-52页
        3.4.4 修复过程中石油烃降解基因变化第52-59页
    3.5 本章小结第59-62页
4 不同影响因素与石油烃去除效果的相关性分析第62-68页
    4.1 影响修复效果的关键性因素讨论第62-63页
    4.2 土壤中的含水率与石油烃的降解率、降解基因数相关性讨论第63-64页
    4.3 微生物降解基因和石油烃降解率的相关性分析第64-65页
    4.4 降解菌数量和降解率相关性分析第65-66页
    4.5 不同处理条件下,石油污染土壤修复过程中降解率、降解菌数量、降解基因的变化相关性讨论第66-68页
5 结论与建议第68-70页
    5.1 结论第68页
    5.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第68-70页
致谢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8页
附录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菱镁矿正浮选中新型捕收剂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基础科研项目预算绩效评价研究--以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管理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