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9页 |
Abstract | 第9-15页 |
缩略词表 | 第16-2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和选题依据 | 第27-53页 |
1.1 运动对心脏冠脉微循环的调节及其机制 | 第27-31页 |
1.1.1 心脏的冠脉微循环特征 | 第27-28页 |
1.1.2 运动诱导冠脉毛细血管增生 | 第28页 |
1.1.3 运动诱导毛细血管增生相关信号 | 第28-29页 |
1.1.4 运动对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及其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29-30页 |
1.1.5 运动对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的影响 | 第30页 |
1.1.6 运动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 | 第30-31页 |
1.2 运动诱导心脏血管新生及其调控机制 | 第31-38页 |
1.2.1 心脏血管通过出芽与套叠方式新生 | 第31-32页 |
1.2.2 多种因素参与调控心脏血管新生 | 第32-33页 |
1.2.3 干细胞动员参与缺血心脏的血管新生 | 第33-35页 |
1.2.4 多种血管生成因子参与缺血心脏的血管新生 | 第35-36页 |
1.2.5 运动动员干细胞并增加循环EPCs数量 | 第36-37页 |
1.2.6 运动调节EPCs动员参与血管新生的分子机制 | 第37-38页 |
1.2.7 血管新生相关细胞因子对运动的应答 | 第38页 |
1.3 运动通过骨骼肌内分泌作用调节远隔器官功能 | 第38-42页 |
1.3.1 骨骼肌的内分泌作用相关因子 | 第39-40页 |
1.3.2 运动对骨骼肌内分泌作用的调节 | 第40-41页 |
1.3.3 骨骼肌细胞因子对远隔器官功能的影响 | 第41-42页 |
1.4 FSTL1在心血管中的作用及机制 | 第42-44页 |
1.4.1 FSTL1在体内的分布及功能 | 第42-43页 |
1.4.2 FSTL1在心血管中的功能研究进展 | 第43-44页 |
1.4.3 FSTL1的作用机制 | 第44页 |
1.5 ELABELA和YAP的功能研究进展 | 第44-47页 |
1.5.1 ELABELA在体内的分布及功能 | 第44-45页 |
1.5.2 ELABELA在心血管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 第45-46页 |
1.5.3 YAP功能研究进展 | 第46-47页 |
1.6 选题依据与研究思路 | 第47-53页 |
1.6.1 选题依据 | 第47-49页 |
1.6.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49页 |
1.6.3 研究假设 | 第49-50页 |
1.6.4 研究思路 | 第50-53页 |
第二章 不同运动方式诱导心梗心脏FSTL1表达和血管新生 | 第53-69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8页 |
2.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53-54页 |
2.1.2 心梗模型制备与动物分组 | 第54页 |
2.1.3 心梗大鼠运动干预方案制定 | 第54-55页 |
2.1.4 心功能检测 | 第55页 |
2.1.5 心肌纤维化程度测定 | 第55页 |
2.1.6 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第55-56页 |
2.1.7 大鼠心肌组织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 | 第56-57页 |
2.1.8 大鼠心肌组织fstl1 mRNA表达分析 | 第57页 |
2.1.9 数据处理 | 第57-58页 |
2.2 实验结果 | 第58-64页 |
2.2.1 心梗心脏FSTL1表征对不同运动方式的应答具有差异 | 第58-60页 |
2.2.2 不同运动方式促进心梗心肌血管新生并激活TGFβ-Smad2/3信号 | 第60-62页 |
2.2.3 心肌纤维化水平与心功能检测结果 | 第62-64页 |
2.2.4 心梗心肌血管新生、CVF和心功能与FSTL1表征呈显著相关 | 第64页 |
2.3 讨论与分析 | 第64-67页 |
2.3.1 内源性FSTL1表征对不同运动方式干预的应答分析 | 第64-65页 |
2.3.2 不同运动方式刺激血管新生和心功能改善的比较分析 | 第65-66页 |
2.3.3 FSTL1调控运动对心血管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分析 | 第66-6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三章 抗阻运动上调骨骼肌FSTL1表达促进MI心脏血管新生 | 第69-9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70-75页 |
3.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70页 |
3.1.2 心梗模型制备、动物分组与心梗大鼠运动方案制定 | 第70-71页 |
3.1.3 重组人FSTL1 (rhFSTL1)蛋白注射方案 | 第71页 |
3.1.4 FSTL1腺相关病毒表达载体构建与应用 | 第71-72页 |
3.1.5 血流动力学检测和大鼠心肌组织Masson染色 | 第72页 |
3.1.6 血清FSTL1蛋白水平ELISA检测 | 第72-73页 |
3.1.7 大鼠骨骼肌细胞DiI染色 | 第73页 |
3.1.8 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第73页 |
3.1.9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第73-74页 |
3.1.10 大鼠心肌、血清及骨骼肌组织Western blot实验 | 第74页 |
3.1.11 数据处理 | 第74-75页 |
3.2 实验结果 | 第75-87页 |
3.2.1 运动改善MI诱导的骨骼肌萎缩并促进骨骼肌FSTL1表达 | 第75-77页 |
3.2.2 心肌CVF与骨骼肌FSTL1表达和循环FSTL1水平显著相关 | 第77页 |
3.2.3 外源性FSTL1对MI心脏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探讨 | 第77-80页 |
3.2.4 抗阻运动诱导骨骼肌FSTL1通过内分泌到达MI心脏 | 第80-82页 |
3.2.5 骨骼肌过表达FSTL1促进抗阻运动诱导的MI心脏血管新生 | 第82-84页 |
3.2.6 骨骼肌过表达FSTL1促进抗阻运动诱导的MI心脏保护 | 第84-85页 |
3.2.7 肌源性FSTL1激活MI心脏Akt、Erk1/2和TGFβ-Smad2/3信号 | 第85-87页 |
3.3 讨论与分析 | 第87-8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9-93页 |
第四章 ELABELA促进运动诱导的MI心肌血管和心肌细胞新生 | 第93-105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93-96页 |
4.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93-94页 |
4.1.2 心梗模型制备与动物分组 | 第94页 |
4.1.3 心梗大鼠运动方案制定 | 第94页 |
4.1.4 ELA融合蛋白的构建、表达和纯化 | 第94-95页 |
4.1.5 ELA融合蛋白注射方案 | 第95-96页 |
4.1.6 血流动力学检测和大鼠心肌组织Masson染色 | 第96页 |
4.1.7 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第96页 |
4.1.8 数据处理 | 第96页 |
4.2 实验结果 | 第96-102页 |
4.2.1 持续有氧运动和Fc-ELA-21干预促进MI心脏血管新生 | 第96-98页 |
4.2.2 持续有氧运动和Fc-ELA-21干预促进MI心脏心肌细胞增殖 | 第98-99页 |
4.2.3 持续有氧运动和Fc-ELA-21干预降低心肌纤维化并改善心功能 | 第99-100页 |
4.2.4 外源性Fc-ELA-32对MI心脏的保护效应 | 第100-102页 |
4.3 讨论与分析 | 第102-10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五章 FSTL1和ELABELA促进心梗心脏保护的机制探讨 | 第105-125页 |
5.1 材料和方法 | 第106-109页 |
5.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106页 |
5.1.2 YAP相关质粒构建 | 第106-107页 |
5.1.3 细胞培养与重组蛋白及抑制剂干预 | 第107页 |
5.1.4 细胞转染 | 第107-108页 |
5.1.5 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 第108页 |
5.1.6 细胞Western blot实验 | 第108页 |
5.1.7 小管实验 | 第108-109页 |
5.1.8 数据处理 | 第109页 |
5.2 实验结果 | 第109-120页 |
5.2.1 FSTL1促进HUVECs细胞增殖并上调DIP2A表达 | 第109-111页 |
5.2.2 FSTL1通过TGFβ-Samd2/3信号机制调控血管新生 | 第111-113页 |
5.2.3 ELA调控YAP活化与核质转位 | 第113-117页 |
5.2.4 ELA通过APJ-Akt和YAP信号机制调控心肌细胞增殖 | 第117-120页 |
5.3 讨论与分析 | 第120-123页 |
5.3.1 FSTL1-DIP2A与下游信号通路及其调控机制 | 第120-121页 |
5.3.2 YAP对心肌细胞增殖的正、负调控作用 | 第121-122页 |
5.3.3 ELA-APJ-Akt/Erk信号与ELA-YAP共同调节心肌细胞增殖 | 第122-12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25-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53页 |
致谢 | 第153-15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完成的课题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5-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