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4 课题的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1.4.1 公共政策的制定 | 第14-15页 |
1.4.2 政府作用 | 第15页 |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涉诉信访制度的功能及发展趋势 | 第17-24页 |
2.1 涉诉信访的范畴界定 | 第17-19页 |
2.1.1 信访的涵义 | 第17页 |
2.1.2 涉诉信访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 第17-19页 |
2.2 涉诉信访制度的功能 | 第19-21页 |
2.2.1 对公民合法权益的维护 | 第19-20页 |
2.2.2 保障公民的政治参与权和民意表达权 | 第20-21页 |
2.2.3 为政府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 | 第21页 |
2.3 新中国涉诉信访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21-24页 |
2.3.1 信访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21-22页 |
2.3.2 涉诉信访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22-24页 |
第三章 简阳市涉诉信访制度改革的案例描述 | 第24-34页 |
3.1 简阳市涉诉信访制度改革的背景 | 第24页 |
3.2 简阳市涉诉信访制度改革的基本情况 | 第24-26页 |
3.2.1 简阳市涉诉信访制度改革案例的来源 | 第24-25页 |
3.2.2 简阳市涉诉信访制度改革的发展 | 第25-26页 |
3.2.3 简阳市涉诉信访制度改革的成效 | 第26页 |
3.3 简阳市涉诉信访制度改革的典型性分析 | 第26-27页 |
3.4 简阳市涉诉信访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3.4.1 涉诉信访总量高位运行 | 第27页 |
3.4.2 越级访、重复访、缠访现象严重 | 第27-28页 |
3.4.3 诉求内容渐趋多样,诉求主体渐趋复杂 | 第28-29页 |
3.4.4 难化解案件类型占比大 | 第29页 |
3.5 简阳市涉诉信访制度改革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29-34页 |
3.5.1 社会转型期所积压的矛盾未及时化解 | 第30页 |
3.5.2 涉诉双方利益难以绝对平衡 | 第30页 |
3.5.3 司法机关公信力下降 | 第30-31页 |
3.5.4 民众不健全的涉诉信访观念 | 第31-32页 |
3.5.5 涉诉信访法律制度尚不完善 | 第32页 |
3.5.6 部门间缺乏协调交流机制 | 第32-33页 |
3.5.7 舆论媒体对涉法涉诉信访的不正确报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简阳市涉诉信访制度改革中处理机制构建及各主体定位问题的分析 | 第34-41页 |
4.1 简阳市涉诉信访制度改革中处理机制的构建 | 第34-37页 |
4.1.1 简阳市涉诉信访制度改革中处理机制的构建 | 第34-35页 |
4.1.2 简阳市涉诉信访制度改革中处理机制构建中存在的不足 | 第35-37页 |
4.2 简阳市涉诉信访制度改革处理机制中各主体的定位 | 第37-41页 |
4.2.1 简阳市政法委负责监督和指导涉诉信访工作的开展 | 第37-38页 |
4.2.2 简阳市人大负责监督涉诉信访工作 | 第38-39页 |
4.2.3 简阳市法院、公安局、检察院负责具体办理和终结涉诉信访问题 | 第39-41页 |
第五章 简阳市涉诉信访制度改革中处理机制的完善 | 第41-46页 |
5.1 建立健全涉诉信访的防范机制 | 第41页 |
5.2 建立涉诉信访信息收集制度 | 第41-42页 |
5.3 建立涉诉信访信息研判制度 | 第42页 |
5.4 领导接访下访常态化、包案化解制度化 | 第42-43页 |
5.5 协调部门和机制的形成 | 第43-44页 |
5.6 开展三项探索提升涉诉信访工作效能 | 第44-45页 |
5.7 健全司法救助体系 | 第45页 |
5.8 定期开展法律宣传活动 | 第45-4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6-47页 |
6.1 结论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