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1.1 提出的背景和依据 | 第13-14页 |
1.1.2 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2.1 国内村级治理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国外基层治理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16页 |
1.3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6-18页 |
1.3.1 善治理论 | 第16-17页 |
1.3.2 地方治理理论 | 第17页 |
1.3.3 政治民主理论 | 第17页 |
1.3.4 政治参与理论 | 第17-18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8-20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第二章 中国村级治理变化、发展趋势和现状 | 第20-25页 |
2.1 中国村级治理理念的演进 | 第20-21页 |
2.1.1 村级治理的概念 | 第20页 |
2.1.2 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村级治理理念的演变 | 第20页 |
2.1.3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村级治理理念的演变 | 第20-21页 |
2.2 中国村级治理模式的现状 | 第21-22页 |
2.2.1 政府主导治理模式 | 第21-22页 |
2.2.2 多元治理模式 | 第22页 |
2.2.3 精英治理模式 | 第22页 |
2.3 中国村级治理构成要素的重要性 | 第22-24页 |
2.3.1 村级治理的分析框架 | 第22-23页 |
2.3.2 村级治理参与主体在中国村级治理中的作用 | 第23页 |
2.3.3 村级治理组织在中国村级治理中的作用 | 第23-24页 |
2.3.4 村级治理实施在中国村级治理的作用 | 第24页 |
2.4 彭州市震后村级治理的典型性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彭州市村级治理调整的案例 | 第25-34页 |
3.1 彭州市村级治理调整的案例描述 | 第25-28页 |
3.1.1“5.12”震前彭州市村级治理的基本情况 | 第25-26页 |
3.1.2“5.12”震后彭州市村级治理调整的基本情况 | 第26-28页 |
3.2 彭州市村级治理调整的来源及发展 | 第28-31页 |
3.2.1 彭州市村级治理调整的来源 | 第28-29页 |
3.2.2 彭州市村级治理调整的发展 | 第29-31页 |
3.3 彭州市震后村级治理调整的初步成效和存在问题 | 第31-34页 |
3.3.1 彭州市震后村级治理调整取得的初步成效 | 第31-32页 |
3.3.2 彭州市震后的村级治理面临的挑战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彭州市村级治理参与主体调整分析 | 第34-42页 |
4.1 村级治理主体 | 第34-35页 |
4.2 地震前后彭州市村级治理参与主体调整对比分析 | 第35-38页 |
4.2.1 地震前后普通村民对比分析 | 第35页 |
4.2.2 地震前后农村精英对比分析 | 第35-36页 |
4.2.3 地震前后村干部对比分析 | 第36页 |
4.2.4 地震前后主体来源(构成)对比分析 | 第36-37页 |
4.2.5 地震前后主体在村级治理中作用对比分析 | 第37-38页 |
4.3 震后彭州市村级治理参与主体分析 | 第38-39页 |
4.3.1 震后参与主体合理性分析 | 第38-39页 |
4.3.2 震后参与主体问题分析 | 第39页 |
4.4 震后村级治理参与主体的作用分析 | 第39-40页 |
4.5 震后村级治理参与主体管理 | 第40-42页 |
4.5.1 明晰和规范各主体的乡村治理权利 | 第40页 |
4.5.2 准确运用村庄和村干部的治村权 | 第40页 |
4.5.3 保障村民群众对村级事务的自治权 | 第40页 |
4.5.4 加强教育,提高农村干部群众整体素质 | 第40-41页 |
4.5.5 发展经济,增强农村干部群众经济收入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彭州市村级治理组织研究 | 第42-48页 |
5.1 村级治理组织 | 第42页 |
5.2 地震前后彭州市村级治理组织对比研究 | 第42-45页 |
5.2.1 地震前后村党支部对比分析 | 第42-43页 |
5.2.2 地震前后村民自治组织对比分析 | 第43页 |
5.2.3 地震前后其他组织对比分析 | 第43-44页 |
5.2.4 地震前后村两委关系对比分析 | 第44-45页 |
5.2.5 地震前后乡镇党委与村两委关系对比分析 | 第45页 |
5.3 震后彭州市新型村级治理组织的利弊分析 | 第45-46页 |
5.3.1 地震后村级治理组织的优点 | 第45-46页 |
5.3.2 地震后村级治理组织的缺点 | 第46页 |
5.4 震后彭州市村级治理组织优化的对策 | 第46-48页 |
5.4.1 加强市、县政府对村级治理的宏观调控和指导 | 第46-47页 |
5.4.2 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提高村委会自治能力 | 第47页 |
5.4.3 积极发展农村新型社会服务组织 | 第47-48页 |
第六章 彭州市村级治理实施的研究 | 第48-54页 |
6.1 村级治理的实施 | 第48页 |
6.2 地震前后彭州市村级治理实施的对比 | 第48-51页 |
6.2.1 地震前后民主选举对比 | 第48-49页 |
6.2.2 地震前后民主决策对比 | 第49-50页 |
6.2.3 地震前后村务管理对比 | 第50页 |
6.2.4 地震前后村务监督对比 | 第50-51页 |
6.3 震后彭州市村级治理实施的利弊 | 第51-52页 |
6.3.1 震后村级治理实施的优点 | 第51页 |
6.3.2 震后村级治理实施的缺点 | 第51-52页 |
6.4 震后彭州市村级治理实施的优化对策 | 第52-54页 |
6.4.1 完善选举、决策和监督 | 第52页 |
6.4.2 完善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 | 第52-54页 |
第七章 彭州市村级治理调整的经验总结及其启示 | 第54-60页 |
7.1 彭州市村级治理调整的经验总结 | 第54-56页 |
7.1.1 彭州市村级治理主体调整深化的经验总结 | 第54页 |
7.1.2 彭州市村级治理组织调整深化的经验总结 | 第54页 |
7.1.3 彭州市村级治理实施调整深化的经验总结 | 第54-56页 |
7.2 案例所揭示出的我国村级治理的规律 | 第56-57页 |
7.3 彭州市村级治理调整对完善我国村级治理的启示 | 第57-60页 |
7.3.1 彭州市村级治理调整带给其他灾区村级治理的启示 | 第57-58页 |
7.3.2 彭州市村级治理调整带给全国村级治理的启示 | 第58-60页 |
第八章 结语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