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支糖浆的质量标准研究及安全性评价
缩略语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前言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4页 |
1 抗支糖浆的研究概述 | 第15-27页 |
1.1 抗支糖浆的制法及功能主治 | 第15页 |
1.2 抗支糖浆的处方配伍 | 第15-16页 |
1.3 抗支糖浆各药味的研究现状 | 第16-24页 |
1.4 抗支糖浆的药效学和临床研究 | 第24-27页 |
2 中药复方制剂质量标准的研究概述 | 第27-28页 |
2.1 中药复方制剂质量标准的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2.2 含麻黄中药复方制剂的含量测定研究 | 第28页 |
3 中药安全性的研究概述 | 第28-34页 |
3.1 中药安全性 | 第29页 |
3.2 中药安全性的影响因素 | 第29-30页 |
3.3 中药安全性的事件及影响 | 第30-31页 |
3.4 含麻黄中药复方制剂的研究 | 第31页 |
3.5 抗支糖浆临床安全性的研究 | 第31-32页 |
3.6 中药安全性的实验研究 | 第32-34页 |
第二章 抗支糖浆的质量标准研究 | 第34-52页 |
1 含量测定 | 第34-42页 |
1.1 仪器与试药 | 第34-35页 |
1.2 色谱条件 | 第35页 |
1.3 溶液的制备 | 第35页 |
1.4 方法学考察 | 第35-41页 |
1.5 样品含量测定 | 第41-42页 |
2 TLC定性鉴别 | 第42-47页 |
2.1 仪器与试药 | 第42-43页 |
2.2 百部的TLC定性鉴别 | 第43-44页 |
2.3 黄芩的TLC定性鉴别 | 第44-45页 |
2.4 虎杖的TLC定性鉴别 | 第45-47页 |
3 常规检查 | 第47-50页 |
3.1 仪器与试药 | 第47-48页 |
3.2 性状 | 第48页 |
3.3 装量差异检查 | 第48页 |
3.4 性状观察 | 第48-49页 |
3.5 pH值和相对密度 | 第49-50页 |
3.6 微生物限度检查 | 第50页 |
4 讨论与小结 | 第50-52页 |
第三章 抗支糖浆的心脏毒性安全性评价 | 第52-64页 |
1 仪器材料 | 第52页 |
1.1 仪器 | 第52页 |
1.2 试剂与药物 | 第52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52页 |
2 方法 | 第52-55页 |
2.1 试药的制备 | 第52-53页 |
2.2 动物分组 | 第53页 |
2.3 给药方法 | 第53页 |
2.4 常规指标检测 | 第53-54页 |
2.5 统计方法 | 第54-55页 |
3 实验结果 | 第55-59页 |
3.1 一般观察 | 第55页 |
3.2 心肌酶变化情况 | 第55-56页 |
3.3 心电图变化情况 | 第56-58页 |
3.4 心脏脏器变化情况 | 第58页 |
3.5 心脏组织病理学改变 | 第58-59页 |
4 讨论与小结 | 第59-64页 |
4.1 实验动物的选择 | 第59-60页 |
4.2 给药剂量的选择 | 第60页 |
4.3 麻醉剂的选择 | 第60页 |
4.4 抗支糖浆安全性评价结果 | 第60-64页 |
全文总结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5页 |
附: 抗支糖浆质量标准 | 第75-78页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78-81页 |
个人简历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