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地区传统村镇街区保护开发模式探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目次 | 第8-11页 |
图目录 | 第11-13页 |
表目录 | 第13-14页 |
1 绪论 | 第14-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 基本概念 | 第16-21页 |
1.4 传统村镇街区保护模式分类研究综述 | 第21-23页 |
1.5 国内外传统村镇街区保护方法 | 第23-27页 |
1.5.1 国内保护方法 | 第23-24页 |
1.5.2 国外保护方法 | 第24-26页 |
1.5.3 现状差异 | 第26-27页 |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7-29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1.6.2 研究框架 | 第28-29页 |
2 江浙地区传统村镇街区历史功能形态原貌 | 第29-36页 |
2.1 原有功能 | 第29-32页 |
2.1.1 居住功能为主 | 第29-30页 |
2.1.2 商业比重较大 | 第30-31页 |
2.1.3 居住与商业结合 | 第31-32页 |
2.2 历史风貌 | 第32-35页 |
2.2.1 沿水而建空间特点 | 第33-34页 |
2.2.2 临水而建空间特点 | 第34页 |
2.2.3 围水而建空间特点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3 江浙地区传统村镇街区规划改造现状 | 第36-52页 |
3.1 历史遗留 | 第36-37页 |
3.2 资金来源 | 第37-39页 |
3.2.1 政府出资为主 | 第37页 |
3.2.2 政府投资与社会吸纳结合 | 第37页 |
3.2.3 开发商投资为主 | 第37-39页 |
3.3 功能变更 | 第39-50页 |
3.3.1 居住功能变更 | 第40-41页 |
3.3.2 基础设施建设 | 第41-44页 |
3.3.3 旅游业态引入 | 第44-50页 |
3.4 发展前景 | 第50-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4 不同社会群体对待开发现状主观分析评价 | 第52-60页 |
4.1 游客对传统村镇或历史街区开发现状的反应 | 第52-56页 |
4.1.1 反应 | 第52-55页 |
4.1.2 原因 | 第55-56页 |
4.2 住户或商户对传统村镇或历史街区开发的动机 | 第56-57页 |
4.2.1 住户的态度 | 第56页 |
4.2.2 商户的态度 | 第56-57页 |
4.2.3 动机 | 第57页 |
4.3 传统村镇街区开发效果所对应的经营管理方式 | 第57-59页 |
4.3.1 政府主导管理经营 | 第58页 |
4.3.2 外来企业市场经营 | 第58页 |
4.3.3 当地居民参与经营 | 第58-59页 |
小结 | 第59-60页 |
5 传统村镇街区保护开发模式客观评定分类 | 第60-72页 |
5.1 发展背景客观评定 | 第60-61页 |
5.1.1 历史遗留评定 | 第60-61页 |
5.1.2 开发方案评定 | 第61页 |
5.2 传统村镇街区保护开发模式分类 | 第61-67页 |
5.2.1 分类标准 | 第61-63页 |
5.2.2 开发现状模式分类 | 第63-66页 |
5.2.3 进一步开发限制条件 | 第66-67页 |
5.3 居住功能保留的保护开发模式 | 第67-71页 |
5.3.1 提倡居住功能保留开发模式的原因 | 第68-69页 |
5.3.2 目前居住功能保留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69-71页 |
小结 | 第71-72页 |
6 居住功能保留的保护开发模式引导 | 第72-79页 |
6.1 保护性修建主要用于居住模式 | 第72-75页 |
6.1.1 发展背景 | 第72页 |
6.1.2 定量因子 | 第72-75页 |
6.1.3 定性因子 | 第75页 |
6.2 保护性修建用于旅游与居住模式 | 第75-78页 |
6.2.1 发展背景 | 第75-76页 |
6.2.2 定量因子 | 第76-77页 |
6.2.3 定性因子 | 第77-78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结语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附录3.1 | 第83-85页 |
附录4.1 | 第85-88页 |
作者简历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