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6-8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8-10页 |
缩略语表 | 第10-11页 |
1 引言 | 第11-21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2.1 植物抗旱性的研究 | 第12-15页 |
1.2.2 保水剂的研究 | 第15-18页 |
1.2.3 樟子松的研究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1-22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21页 |
2.2 地质地貌 | 第21页 |
2.3 气候与水文 | 第21-22页 |
2.4 土壤与植被 | 第22页 |
3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22-26页 |
3.1 供试材料 | 第22页 |
3.2 试验处理 | 第22-23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23-26页 |
3.3.1 土壤含水率的测定 | 第23页 |
3.3.2 光合指标的测定 | 第23页 |
3.3.3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23-26页 |
3.3.4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第26页 |
3.4 数据处理 | 第26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6-54页 |
4.1 不同处理土壤含水率的变化 | 第26-27页 |
4.2 不同处理樟子松光合指标的变化 | 第27-34页 |
4.2.1 樟子松净光合速率(Pn) | 第27-29页 |
4.2.2 樟子松蒸腾速率(Tr) | 第29-30页 |
4.2.3 樟子松气孔导度(Gs) | 第30-31页 |
4.2.4 樟子松胞间CO_2浓度(Ci) | 第31-33页 |
4.2.5 樟子松水分利用效率(WUE) | 第33-34页 |
4.2.6 樟子松光合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34页 |
4.3 不同处理樟子松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 第34-43页 |
4.3.1 樟子松叶片相对含水量(RWC) | 第34-36页 |
4.3.2 樟子松POD活性 | 第36-37页 |
4.3.3 樟子松SOD活性 | 第37-38页 |
4.3.4 樟子松丙二醛含量(MDA) | 第38-40页 |
4.3.5 樟子松游离脯氨酸含量(Pro) | 第40-41页 |
4.3.6 樟子松相对电导率(REC) | 第41-42页 |
4.3.7 樟子松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42-43页 |
4.4 不同处理樟子松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 | 第43-49页 |
4.4.1 樟子松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Ⅱ) | 第43-44页 |
4.4.2 樟子松光化学猝灭系数(qP) | 第44-45页 |
4.4.3 樟子松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 | 第45-46页 |
4.4.4 樟子松PS 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 | 第46-47页 |
4.4.5 樟子松电子传递效率(ETR) | 第47-48页 |
4.4.6 樟子松叶绿素荧光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第48-49页 |
4.5 复水处理对樟子松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49-52页 |
4.5.1 复水对POD活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4.5.2 复水对SOD活性的影响 | 第50页 |
4.5.3 复水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4.5.4 复水对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51页 |
4.5.5 复水对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4.6 樟子松抗旱性综合评价 | 第52-54页 |
5 讨论与结论 | 第54-56页 |
5.1 讨论 | 第54页 |
5.2 结论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5页 |
作者简介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