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伸悬挑组合式大板梁的受力性能和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 | 第10-11页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端板螺栓连接的种类 | 第11页 |
1.2.2 端板螺栓连接的模拟分析 | 第11-13页 |
1.2.3 端板螺栓连接的试验研究 | 第13-14页 |
1.2.4 门式刚架端板螺栓连接的计算方法 | 第14-15页 |
1.2.5 钢框架梁柱端板螺栓连接的计算方法 | 第15-17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课题来源 | 第18-19页 |
第2章 外伸悬挑式大板梁的静力试验研究 | 第19-37页 |
2.1 试件设计 | 第19-23页 |
2.1.1 试件的尺寸 | 第19-20页 |
2.1.2 试件的制作加工 | 第20-22页 |
2.1.3 荷载大小及作用位置 | 第22-23页 |
2.2 试验装置和试验方法 | 第23-26页 |
2.2.1 试验装置 | 第23-24页 |
2.2.2 测点布置 | 第24-25页 |
2.2.3 加载制度 | 第25-26页 |
2.3 材性试验 | 第26-28页 |
2.4 板梁静力试验 | 第28-35页 |
2.4.1 试验现象 | 第28-30页 |
2.4.2 试验数据处理结果 | 第30-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3章 外伸悬挑式大板梁的有限元模拟分析 | 第37-68页 |
3.1 高强螺栓本构关系的推导 | 第37-44页 |
3.1.1 研究思路 | 第37页 |
3.1.2 螺栓本构关系的建立 | 第37-44页 |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4-49页 |
3.2.1 整体模型 | 第44-45页 |
3.2.2 材料属性 | 第45页 |
3.2.3 接触面的定义及螺栓的连接件模拟 | 第45-47页 |
3.2.4 耦合 | 第47-48页 |
3.2.5 边界条件与荷载的定义 | 第48-49页 |
3.3 设计荷载作用下的模拟结果 | 第49-55页 |
3.3.1 大板梁的整体分析 | 第49-51页 |
3.3.2 悬挑梁拼接位置的模拟结果 | 第51-55页 |
3.4 试验荷载作用下的模拟结果 | 第55-67页 |
3.4.1 大板梁的主要模拟现象 | 第56-59页 |
3.4.2 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 | 第59-63页 |
3.4.3 悬挑梁拼接位置的模拟结果 | 第63-6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4章 大板梁原型悬挑段优化尺寸及有限元分析 | 第68-77页 |
4.1 悬挑段的参数分析 | 第68-71页 |
4.1.1 端板厚度的影响 | 第68-69页 |
4.1.2 接触面抗滑移系数的影响 | 第69-70页 |
4.1.3 悬挑段各板件的应力水平 | 第70-71页 |
4.2 悬挑段优化后的尺寸 | 第71页 |
4.3 悬挑段优化模型的整体分析 | 第71-73页 |
4.4 悬挑段优化模型的拼接螺栓受力性能 | 第73-74页 |
4.5 悬挑段优化模型的拼接端板受力性能 | 第74-75页 |
4.6 悬挑梁腹板的面外变形 | 第75-7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5章 大板梁外伸悬挑段的设计方法及建议 | 第77-84页 |
5.1 悬挑段拼接螺栓的受力模型和建议方法 | 第77-79页 |
5.1.1 承受弯矩的计算方法 | 第77-78页 |
5.1.2 承受剪力的计算方法 | 第78-79页 |
5.1.3 承受扭矩的计算方法 | 第79页 |
5.2 悬挑段拼接端板的建议计算方法 | 第79-83页 |
5.2.1 端板的应力分布模式 | 第79-80页 |
5.2.2 端板的塑性铰线分布 | 第80页 |
5.2.3 端板各区格板段的分类 | 第80-81页 |
5.2.4 第 1 类板段厚度的计算方法 | 第81-82页 |
5.2.5 第 2 类板段厚度的计算方法 | 第82-8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结论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