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F并联均流系统多种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1.1 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2 APF 并联均流系统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13-15页 |
| 第2章 关键通信技术 | 第15-23页 |
| 2.1 串口通信技术 | 第15-18页 |
| 2.1.1 RS-232 通信 | 第15-17页 |
| 2.1.2 RS-485 通信 | 第17-18页 |
| 2.2 USB 通信技术 | 第18-20页 |
| 2.2.1 USB 通信的优点 | 第18页 |
| 2.2.2 USB 总线拓扑结构 | 第18-19页 |
| 2.2.3 USB 包 | 第19-20页 |
| 2.3 以太网通信技术 | 第20-22页 |
| 2.3.1 以太网通信特点 | 第20-21页 |
| 2.3.2 以太网传输介质 | 第21页 |
| 2.3.3 以太网帧结构 | 第21-22页 |
| 2.4 本章总结 | 第22-23页 |
| 第3章 APF 并联均流系统通信方案 | 第23-30页 |
| 3.1 APF 基本结构原理 | 第23页 |
| 3.2 APF 并联均流技术 | 第23-25页 |
| 3.3 通信方案设计 | 第25-29页 |
| 3.3.1 系统整体结构 | 第25-26页 |
| 3.3.2 功能分析 | 第26-27页 |
| 3.3.3 通信协议 | 第27-29页 |
| 3.4 本章总结 | 第29-30页 |
| 第4章 系统通信硬件电路 | 第30-41页 |
| 4.1 通信部分硬件结构 | 第30-31页 |
| 4.2 DSP 外围硬件电路 | 第31-33页 |
| 4.3 CPLD I/O 口扩展电路 | 第33-34页 |
| 4.4 通信接口电路 | 第34-39页 |
| 4.4.1 串口通信电路 | 第34-36页 |
| 4.4.2 USB 通信电路 | 第36-37页 |
| 4.4.3 以太网通信电路 | 第37-39页 |
| 4.5 PCB 电路板 | 第39-40页 |
| 4.6 本章总结 | 第40-41页 |
| 第5章 通信程序设计 | 第41-63页 |
| 5.1 串口通信软件结构 | 第41-45页 |
| 5.1.1 SCI 模块工作原理 | 第41-42页 |
| 5.1.2 RS-232 通信数据格式 | 第42-43页 |
| 5.1.3 RS-232 通信程序 | 第43-45页 |
| 5.2 USB 通信软件结构 | 第45-51页 |
| 5.2.1 USB 固件程序 | 第45-48页 |
| 5.2.2 USB 驱动程序 | 第48-50页 |
| 5.2.3 USB 通信程序 | 第50-51页 |
| 5.3 以太网通信软件结构 | 第51-57页 |
| 5.3.1 RTL8019AS 存储器结构 | 第51页 |
| 5.3.2 RTL8019AS 驱动程序 | 第51-54页 |
| 5.3.3 TCP/IP 协议设计 | 第54-57页 |
| 5.4 通信功能测试 | 第57-62页 |
| 5.4.1 串口通信测试 | 第58-60页 |
| 5.4.2 USB 通信测试 | 第60-61页 |
| 5.4.3 以太网通信测试 | 第61-62页 |
| 5.5 本章总结 | 第62-63页 |
| 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
| 附录B APF 并联均流系统通信原理图 | 第70-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