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1.2.1 国外“迷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2.2 国内“迷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8页 |
1.4 网络军迷研究的理论背景 | 第18-21页 |
1.4.1 积极受众论 | 第19页 |
1.4.2 “五W”模式 | 第19-20页 |
1.4.3 互文性理论 | 第20-21页 |
第二章 中国网络军迷的前世今生 | 第21-30页 |
2.1 谁是“网络军迷” | 第21-24页 |
2.1.1 “迷”、“迷群”与“网络军迷” | 第21-23页 |
2.1.2 网络军迷、文本与“迷群客体”关系的重审视 | 第23-24页 |
2.2 中国“军迷”的断代划分 | 第24-27页 |
2.2.1 “三大《知识》”笼罩下的一代军迷 | 第25-26页 |
2.2.2 电视直播催生的二代军迷 | 第26-27页 |
2.2.3 依“网”而生的三代军迷 | 第27页 |
2.3 网络军迷现状概述 | 第27-30页 |
2.3.1 网络军迷活动场所概述 | 第28页 |
2.3.2 网络军迷技术应用概述 | 第28-29页 |
2.3.3 网络军迷人员结构概述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网络军迷栖息地与迷群架构 | 第30-45页 |
3.1 我存在,我呐喊——充当扩音筒的军迷博客 | 第30-33页 |
3.1.1 军事博客的“造星”运动 | 第31-32页 |
3.1.2 观而不语的交流方式 | 第32页 |
3.1.3 博客平台上的军迷分布 | 第32-33页 |
3.2 我选择,我锁定——充当雷达的军迷微博 | 第33-36页 |
3.2.1 军迷“关注”目标的形成与类型 | 第33-34页 |
3.2.2 目标信息的告知与扩散 | 第34-35页 |
3.2.3 微博军迷的群体架构 | 第35-36页 |
3.3 我表演,我喝彩——充当军迷舞台的军事论坛网站 | 第36-40页 |
3.3.1 军事论坛网站的“专业性”与军迷身份认同 | 第36-37页 |
3.3.2 军事论坛网站的迷群组织架构 | 第37-39页 |
3.3.3 高质量文本与高效率交流 | 第39-40页 |
3.4 我发言,我提升——充当讨论式课堂的即时通讯群组 | 第40-44页 |
3.4.1 即时通讯群组的迷群组织架构与困境 | 第40-43页 |
3.4.2 碎片化信息文本与讨论式互动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网络军迷与文本生产 | 第45-58页 |
4.1 什么是“网络军迷文本” | 第45-46页 |
4.2 网络军迷的文本生产方式 | 第46-49页 |
4.2.1 偷拍与阅读——文本生产的原料获取途径 | 第46-49页 |
4.2.2 创造与再造——两种生产方式的假设 | 第49页 |
4.3 文本内容的生成——基于互文性理论的观察 | 第49-57页 |
4.3.1 网络军迷文本中常见的互文手法 | 第50-51页 |
4.3.2 网络军迷文本互文手法实例分析 | 第51-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网络军迷文本的传播路径与功能 | 第58-65页 |
5.1 互联网环境中的军事信息文本集散地 | 第58-59页 |
5.2 网络军迷文本的传播路径 | 第59-61页 |
5.2.1 网络军迷偷拍照片的文本传播路径 | 第59-60页 |
5.2.2 网络军迷文本的网格式传播路径 | 第60-61页 |
5.3 网络军迷文本传播案例分析 | 第61-64页 |
5.3.1 “‘歼-31鹘鹰’曝光事件”梗概 | 第61-62页 |
5.3.2 网络军迷文本传播时机与功能分析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