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9-11页 |
1.1.1 电影与教师形象 | 第9-10页 |
1.1.2 对教师形象的思考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4.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4.2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5.1 文献法 | 第12页 |
1.5.2 比较法 | 第12页 |
1.5.3 社会-历史的方法 | 第12-13页 |
1.5.4 内容分析法 | 第13页 |
1.6 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1.6.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1.6.1.1 电影 | 第13页 |
1.6.1.2 教师形象 | 第13-15页 |
1.6.2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5-18页 |
1.6.2.1 教师形象的研究 | 第15-17页 |
1.6.2.2 电影中的教师形象 | 第17-18页 |
1.6.3 对现有的研究现状评述 | 第18-20页 |
2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电影中的中小学教师形象的重塑(1978年—1986年) | 第20-25页 |
2.1 背景分析 | 第20-21页 |
2.1.1 政治变革为教师形象的重塑提供了推动力 | 第20页 |
2.1.2 社会规范需要教师形象成为其代表 | 第20-21页 |
2.1.3 教育事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 第21页 |
2.2 总体描述 | 第21页 |
2.3 代表电影分析 | 第21-24页 |
2.4 评价与总结 | 第24-25页 |
3 经济转型时期我国电影中的中小学教师形象的多样化(1987年—1992年) | 第25-31页 |
3.1 背景分析 | 第25-26页 |
3.1.1 现代化强国的建设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形象 | 第25页 |
3.1.2 人民大众生活状态的改善需要良好的教师形象作为指引 | 第25页 |
3.1.3 素质教育的提出使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 第25-26页 |
3.2 总体描述 | 第26页 |
3.3 代表电影分析 | 第26-30页 |
3.4 评价与总结 | 第30-31页 |
4 市场经济时期我国电影中的乡村教师形象(1993年—至今) | 第31-41页 |
4.1 背景分析 | 第31-32页 |
4.1.1 经济发展的平衡性需要乡村教师提供知识保障 | 第31页 |
4.1.2 国家政府对教育事业提高重视并加大投入 | 第31页 |
4.1.3 中小学民办教师人数增长迅速需要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 | 第31-32页 |
4.2 总体描述 | 第32-33页 |
4.3 代表电影分析 | 第33-39页 |
4.4 评价与总结 | 第39-41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1-46页 |
5.1 初步的结论 | 第41-44页 |
5.1.1 改革开放以来电影中的中小学教师形象的变迁对社会大众而言 | 第41-42页 |
5.1.2 改革开放以来电影中的中小学教师形象的变迁对教师自身而言 | 第42-43页 |
5.1.3 改革开放以来电影中的民办教师 | 第43页 |
5.1.4 现阶段教师形象的提升 | 第43-44页 |
5.2 对本项研究的反思 | 第44-46页 |
5.2.1 21世纪电影中的教师形象缺乏的反思 | 第44页 |
5.2.2 论文中的教师形象的反思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