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5-17页 |
1.2 短桩基础相关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的数值分析方法 | 第18-20页 |
1.4 高层建筑地震反应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5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22-23页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 第23-27页 |
1.6.1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1.6.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1.6.3 主要创新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南宁盆地的地层组合模式及岩土参数研究 | 第27-41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地层概况及构造特征 | 第27-28页 |
2.2.1 地层概况 | 第27-28页 |
2.2.2 地质构造特征 | 第28页 |
2.3 工程地质分区 | 第28-32页 |
2.3.1 中部侵蚀堆积阶地大区 | 第29-30页 |
2.3.2 盆地东部丘陵大区 | 第30页 |
2.3.3 东南部岩溶大区 | 第30页 |
2.3.4 西南部丘陵大区 | 第30-31页 |
2.3.5 北部低山丘陵大区 | 第31-32页 |
2.4 南宁盆地各分区岩土体工程性质统计 | 第32-38页 |
2.4.1 黏性土 | 第32-36页 |
2.4.2 粉土 | 第36页 |
2.4.3 红黏土 | 第36-38页 |
2.4.4 圆砾 | 第38页 |
2.4.5 泥岩 | 第38页 |
2.5 南宁盆地地层组合模型 | 第38-4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桩基础-地基-高层结构体系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分析方法研究 | 第41-53页 |
3.1 引言 | 第41页 |
3.2 桩基础-地基-上部结构体系的相互作用机理 | 第41-46页 |
3.2.1 上部结构的影响 | 第42-43页 |
3.2.2 桩基础刚度的影响 | 第43-44页 |
3.2.3 地基的影响 | 第44页 |
3.2.4 桩基础-土体接触的影响 | 第44-46页 |
3.3 桩基础-地基-高层结构体系的动力分析方法 | 第46-51页 |
3.3.1 子结构分析法 | 第46-48页 |
3.3.2 整体分析法 | 第48-51页 |
3.3.3 现有分析方法的不足之处 | 第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基于ABAQUS软件平台的动力有限元理论分析 | 第53-80页 |
4.1 引言 | 第53页 |
4.2 弹-塑性模型理论 | 第53-56页 |
4.2.1 屈服准则 | 第53-54页 |
4.2.2 硬化准则 | 第54-55页 |
4.2.3 流动准则 | 第55页 |
4.2.4 基于弹塑性理论的本构关系 | 第55-56页 |
4.3 土体和结构的本构模型 | 第56-60页 |
4.3.1 土体的弹-塑性本构模型 | 第56-60页 |
4.3.2 结构的弹性本构模型 | 第60页 |
4.4 场地土边界的模拟方法 | 第60-62页 |
4.4.1 粘滞边界 | 第61页 |
4.4.2 有限元与无限元组合法 | 第61-62页 |
4.4.3 自由边界 | 第62页 |
4.5 动力平衡方程的积分方法及其稳定积分的时间步长 | 第62-65页 |
4.5.1 Newmark隐式积分法 | 第62-65页 |
4.5.2 显式积分法 | 第65页 |
4.6 接触问题的有限元理论 | 第65-72页 |
4.6.1 接触面的力学行为 | 第66-67页 |
4.6.2 ABAQUS软件中动力接触问题的算法原理 | 第67-69页 |
4.6.3 三维接触模型的本构关系 | 第69-70页 |
4.6.4 接触单元刚度矩阵 | 第70-72页 |
4.7 动力方程中的阻尼计算 | 第72页 |
4.8 初始地应力的影响 | 第72-78页 |
4.8.1 简单算例 | 第73-74页 |
4.8.2 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 | 第74-78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五章 天然地震波的选取和人工波的合成 | 第80-92页 |
5.1 引言 | 第80页 |
5.2 动力时程分析中天然地震波的选取 | 第80-88页 |
5.2.1 地震波选取的基本原则 | 第80-81页 |
5.2.2 地震波的校正 | 第81-85页 |
5.2.3 天然地震波的调整 | 第85-86页 |
5.2.4 时程曲线反应谱的比对分析与初选波 | 第86页 |
5.2.5 地震波的选取数量及输入方式 | 第86-87页 |
5.2.6 地震波输入方向的确定 | 第87-88页 |
5.3 人工模拟地震波的合成 | 第88-91页 |
5.3.1 人工合成地震波的基本原理 | 第88-90页 |
5.3.2 程序合成人工波的设计思路 | 第90-9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六章 短桩基础-地基-高层结构共同作用体系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 第92-103页 |
6.1 引言 | 第92页 |
6.2 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92-100页 |
6.2.1 土体材料非线性模拟及分析单元 | 第92-93页 |
6.2.2 钢筋混凝土材料模拟及分析单元 | 第93-94页 |
6.2.3 自由边界模拟 | 第94-97页 |
6.2.4 阻尼设置 | 第97页 |
6.2.5 接触非线性模拟 | 第97-100页 |
6.3 地震波的选取和输入方式 | 第100-101页 |
6.4 基于共同作用的建筑体系地震反应分析的步骤 | 第101-10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七章 短桩基础-地基-高层结构共同作用体系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的工程应用 | 第103-204页 |
7.1 引言 | 第103页 |
7.2 工程概况 | 第103-105页 |
7.3 高层结构-短桩基础-地基体系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105-109页 |
7.3.1 基本设定 | 第105页 |
7.3.2 有限元模型单元的选取 | 第105-106页 |
7.3.3 地上结构与地下室之间连接处理 | 第106页 |
7.3.4 土体材料非线性的模拟 | 第106-107页 |
7.3.5 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模拟 | 第107-108页 |
7.3.6 短桩基础、筏板、地下室外墙与土体之间的接触非线性模拟 | 第108-109页 |
7.4 模态分析 | 第109-112页 |
7.4.1 整体建模 | 第109-110页 |
7.4.2 模态分析 | 第110-112页 |
7.5 输入地震波 | 第112-122页 |
7.5.1 标准反应谱与初选波 | 第112-116页 |
7.5.2 终选天然波 | 第116-117页 |
7.5.3 人工波 | 第117-118页 |
7.5.4 持时调整 | 第118-119页 |
7.5.5 地震波输入方向的确定 | 第119-122页 |
7.6 自由场非线性水平地震反应分析 | 第122-128页 |
7.6.1 引言 | 第122-123页 |
7.6.2 阻尼的设定 | 第123页 |
7.6.3 不同地震动输入的影响 | 第123-128页 |
7.7 高层结构-短桩基础-地基体系非线性水平地震反应分析(地下结构部分) | 第128-153页 |
7.7.1 地下结构的加速度反应分析 | 第128-138页 |
7.7.2 地下结构的位移反应分析 | 第138-143页 |
7.7.3 地下结构的内力反应分析 | 第143-153页 |
7.8 高层结构-短桩基础-地基体系非线性水平地震反应分析(上部结构部分) | 第153-175页 |
7.8.1 上部结构的加速度反应分析 | 第153-162页 |
7.8.2 上部结构的位移反应分析 | 第162-165页 |
7.8.3 上部结构的内力反应分析 | 第165-175页 |
7.9 影响因素分析 | 第175-195页 |
7.9.1 桩端持力层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 | 第175-180页 |
7.9.2 地下室侧面土体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 | 第180-186页 |
7.9.3 短桩-筏板-地下室-高层结构体系对周围土体地震反应的影响 | 第186-195页 |
7.10 抗震性能分析 | 第195-200页 |
7.10.1 上部结构位移反应评估 | 第195-196页 |
7.10.2 桩顶位移反应评估 | 第196页 |
7.10.3 桩身抗拉裂性能评估 | 第196-198页 |
7.10.4 桩身抗剪切性能评估 | 第198-200页 |
7.11 本章小结 | 第200-204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04-207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204-206页 |
8.2 研究展望 | 第206-207页 |
参考文献 | 第207-215页 |
附录A | 第215-216页 |
附录B | 第216页 |
附录C | 第216-218页 |
致谢 | 第218-21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2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