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9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4页 |
1.2.1 关于媒体与人物形象塑造的研究 | 第10-11页 |
1.2.2 关于自媒体与形象塑造的研究 | 第11-13页 |
1.2.3 关于仪式与形象塑造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2章 先秦贵族形象构建路径与塑造特征 | 第16-25页 |
2.1 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经典理论概述 | 第16-17页 |
2.2 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理论视野下的先秦贵族形象分析 | 第17-21页 |
2.2.1 先秦贵族理念形象系统构建 | 第18-19页 |
2.2.2 先秦贵族行为形象系统构建 | 第19页 |
2.2.3 先秦贵族视觉形象系统构建 | 第19-21页 |
2.3 先秦贵族形象塑造的特征 | 第21-24页 |
2.3.1 基于身体媒介的即时形象塑造特征 | 第21-22页 |
2.3.2 基于仪式场的沉浸式形象塑造特征 | 第22页 |
2.3.3 基于礼教思想的功能性形象塑造特征 | 第22-23页 |
2.3.4 基于礼式模型的标签化形象塑造特征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自媒体塑造个人形象的特点与用户心理分析 | 第25-38页 |
3.1 自媒体塑造个人形象的应用路径 | 第25-33页 |
3.1.1 PC 平台社交网络应用 | 第25-27页 |
3.1.2 移动平台“微媒体”应用 | 第27-30页 |
3.1.3 自媒体塑造个人形象的应用特征 | 第30-33页 |
3.2 自媒体塑造个人形象的特点 | 第33-36页 |
3.2.1 社会化的个人形象传播平台 | 第33-34页 |
3.2.2 低门槛的媒介身份拥有 | 第34页 |
3.2.3 满足自我表现的个人舞台 | 第34-35页 |
3.2.4 真实随性的形象塑造与传播 | 第35页 |
3.2.5 基于微文化的创意表达 | 第35-36页 |
3.2.6 线性时间轴成长塑造 | 第36页 |
3.3 用户利用自媒体塑造形象的心理分析 | 第36-37页 |
3.3.1 高级精神需求的满足 | 第36-37页 |
3.3.2 陌生人交际下的真实自我 | 第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借鉴《仪礼》的自媒体个人形象塑造的优化策略 | 第38-57页 |
4.1 自媒体时代个人形象塑造的优化背景 | 第38-43页 |
4.1.1 情感与身体投入弱化 | 第38-39页 |
4.1.2 形象塑造扁平化 | 第39页 |
4.1.3 信息价值观和可信度缺失 | 第39-40页 |
4.1.4 身份塑造辨识度低 | 第40-41页 |
4.1.5 传统语言与社交文化的遗失 | 第41-43页 |
4.2 借鉴《仪礼》的自媒体媒介开发设计优化策略 | 第43-50页 |
4.2.1 基于真实空间的身体塑造策略 | 第43-44页 |
4.2.2 基于体感交互的沉浸场塑造策略 | 第44-45页 |
4.2.3 基于形象教育的信息塑造策略 | 第45-46页 |
4.2.4 基于数据分析的身份指引塑造策略 | 第46-47页 |
4.2.5 基于“中国创造”的媒体平台发展策略 | 第47-50页 |
4.3 借鉴《仪礼》的自媒体媒介使用环境优化策略 | 第50-52页 |
4.3.1 加强自媒体信息安全监管 | 第50-51页 |
4.3.2 提升自媒体信息服务 | 第51-52页 |
4.4 借鉴《仪礼》的自媒体用户媒介素养优化策略 | 第52-53页 |
4.4.1 鼓励身体参与和情感投入 | 第52页 |
4.4.2 培养网络信息传播伦理道德 | 第52-53页 |
4.4.3 树立正确价值观 | 第53页 |
4.5 基于体感交互的仪式场呈现程序设计 | 第53-55页 |
4.5.1 仪式现场沉浸漫游 | 第53-54页 |
4.5.2 礼式体感交互操作 | 第54-55页 |
4.5.3 礼器实时视觉考古 | 第5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