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华北地区地震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9页 |
相关名词中英对照表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0-19页 |
(一) 选题依据 | 第10-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三) 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 中国地震通史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2. 清代地震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3. 地震时空分布特征相关研究 | 第14页 |
4. 地震数据统计理论与实践 | 第14-16页 |
5.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6页 |
(四) 研究对象 | 第16-17页 |
1. 主要资料来源 | 第16页 |
2. 研究范围 | 第16页 |
3. 相关地震界定 | 第16-17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 地震时间的确定 | 第17页 |
2. 震中位置的确定 | 第17页 |
3. 地震强度的确定 | 第17-19页 |
一、 清代华北地区地震概述 | 第19-24页 |
(一) 清代华北地区地震简况 | 第19页 |
(二) 清代华北地区强震简表 | 第19-24页 |
二、 清代华北地区地震时间分布特征分析 | 第24-29页 |
(一) 清代华北地区地震年际特征分析 | 第24-25页 |
(二) 清代华北地区地震月际特征分析 | 第25-26页 |
(三) 清代华北地区地震季节特征分析 | 第26页 |
(四) 清代华北地区地震时间阶段性分析 | 第26-29页 |
1. 密集爆发期 | 第26-27页 |
2. 地震平静Ⅰ期 | 第27页 |
3. 地震活跃Ⅰ期 | 第27-28页 |
4. 地震平静Ⅱ期 | 第28页 |
5. 地震活跃Ⅱ期 | 第28-29页 |
三、 清代华北地区地震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第29-34页 |
(一) 清代华北地区地震省际特征分析 | 第29-31页 |
(二) 清代华北地区地震震中位置分布特征 | 第31-34页 |
1. 燕山一带 | 第31-32页 |
2. 太行山、吕梁山一线 | 第32页 |
3. 汾渭谷地一带 | 第32页 |
4. 鲁南地区 | 第32-34页 |
四、 清代华北地区地震震情及影响 | 第34-38页 |
(一) 房屋倒塌 | 第34-35页 |
(二) 结构物损毁 | 第35页 |
(三) 人畜伤亡 | 第35-36页 |
(四) 地面破坏 | 第36-37页 |
1. 地面开裂 | 第36页 |
2. 地震液化 | 第36-37页 |
3. 地下水异常 | 第37页 |
(五) 山体破坏、泥石流等 | 第37-38页 |
结语 | 第38-41页 |
(一) 研究结论 | 第38-39页 |
(二) 建议 | 第39-41页 |
1. 加强对地震灾害的防范与规避 | 第39页 |
2. 正视地方志的作用 | 第39页 |
3. 重视地震前的各种异象 | 第39-40页 |
4. 政府抗震救灾措施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附录 | 第45-48页 |
后记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