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针灸疗法临床应用论文--五官科论文--眼科论文

揿针治疗VDT视疲劳的临床观察

中文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5页
英文缩略词表第6-9页
引言第9-11页
1 临床研究第11-18页
    1.1 技术路线第11页
    1.2 研究设计第11-12页
        1.2.1 总体设计第11-12页
        1.2.2 随机第12页
        1.2.3 对照第12页
        1.2.4 盲法第12页
        1.2.5 样本量估算第12页
    1.3 病例选择第12-14页
        1.3.1 病例来源第12-13页
        1.3.2 诊断标准第13页
        1.3.3 病例纳入标准第13页
        1.3.4 病例排除标准第13-14页
        1.3.5 病例脱落与剔除标准第14页
        1.3.6 剔除与脱落病例的处理第14页
        1.3.7 中止试验标准第14页
    1.4 治疗方法第14-16页
        1.4.1 治疗组第14-15页
        1.4.2 对照组第15-16页
    1.5 观察指标第16页
        1.5.1 基线观察第16页
        1.5.2 疗效观察第16页
    1.6 临床评价第16-17页
        1.6.1 疗效评价第16-17页
        1.6.2 安全性评价第17页
        1.6.3 依从性评价第17页
    1.7 患者知情同意第17页
    1.8 数据分析第17-18页
2 临床资料第18-19页
    2.1 病例来源第18页
    2.2 病例完成情况第18页
    2.3 基线比较第18-19页
        2.3.1 性别构成比较第18页
        2.3.2 一般情况比较第18-19页
        2.3.3 病程、病情比较第19页
3 研究结果第19-24页
    3.1 治疗前后OSDI得分比较第19-20页
    3.2 治疗前后全身症状得分比较第20-21页
    3.3 治疗前后球结膜充血程度比较第21-22页
    3.4 临床疗效比较第22-23页
    3.5 安全性评价结果第23页
        3.5.1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第23页
        3.5.2 安全性评价等级第23页
        3.5.3 两组安全性比较第23页
    3.6 依从性评价结果第23-24页
4 讨论第24-39页
    4.1 中医对视疲劳的认识第24-28页
        4.1.1 病因病机第24-25页
        4.1.2 治疗第25-27页
        4.1.3 中药熏蒸治疗视疲劳第27页
        4.1.4 其他第27-28页
    4.2 现代医学对视疲劳的认识第28-31页
        4.2.1 定义第28页
        4.2.2 病因病机第28-30页
        4.2.3 治疗第30-31页
    4.3 VDT与视疲劳第31-33页
    4.4 治疗方法的选择第33-34页
    4.5 穴位的选择第34-35页
    4.6 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的选择第35-36页
    4.7 主要观察指标的选择第36页
    4.8 结果分析第36-39页
        4.8.1 基线分析第36-37页
        4.8.2 疗效分析第37-39页
结论第39-40页
问题与展望第40-41页
致谢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6页
附件1:眼表疾病指数量表(OSDI)第46-47页
附件2:全身症状积分量表第47-48页
附件3:球结膜充血分级量表第48-49页
附件4:患者知情同意书第49-51页
附件5: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第51-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益气解毒理论运用感毒清咽痛方治疗感冒咽痛(气虚邪犯证)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两种金丝桃属植物中多酚类化学成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