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9-14页 |
1.1.1 全球面临严峻的环境恶化与能源危机 | 第9-11页 |
1.1.2 我国出台新政策的需求 | 第11-13页 |
1.1.3 西北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7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7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 第17-19页 |
1.3.1 国内外绿色建筑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1.3.2 国内外教育建筑研究概况 | 第18-19页 |
1.4 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1 相关理论 | 第19-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5 研究范围与内容 | 第20-22页 |
1.5.1 研究范围 | 第20-21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第2章 绿色建筑理念及其对中学校园规划的影响 | 第23-35页 |
2.1 绿色建筑理念的发展以及相关概念 | 第23-25页 |
2.1.1 绿色建筑理念的发展 | 第23页 |
2.1.2 绿色建筑相关概念 | 第23-24页 |
2.1.3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 第24-25页 |
2.2 绿色建筑体系 | 第25-26页 |
2.2.1 绿色建筑体系和传统建筑体系的本质区别 | 第25-26页 |
2.2.2 绿色建筑体系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 第26页 |
2.2.3 绿色建筑体系的框架及内容 | 第26页 |
2.3 绿色建筑的地域性 | 第26-28页 |
2.3.1 地域建筑 | 第27页 |
2.3.2 绿色建筑的地域特色 | 第27-28页 |
2.4 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 | 第28-29页 |
2.4.1 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原则 | 第28页 |
2.4.2 综合效益最大的原则 | 第28页 |
2.4.3 地域性原则 | 第28-29页 |
2.4.4 目标体系优化原则 | 第29页 |
2.5 绿色建筑理念在中学校园规划中的应用以及影响 | 第29-34页 |
2.5.1 绿色校园 | 第30-31页 |
2.5.2 国内外绿色校园评价标准 | 第31-32页 |
2.5.3 对使用者(师生)的影响 | 第32-33页 |
2.5.4 对环境的影响 | 第33页 |
2.5.5 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 第33-34页 |
2.5.6 对技术和运行管理的影响 | 第34页 |
2.6 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西北地区中学校园规划现状研究——以陕北地区为例 | 第35-55页 |
3.1 西北地区概况 | 第35-39页 |
3.1.1 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现状 | 第35-36页 |
3.1.2 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与教育投入 | 第36-38页 |
3.1.3 西北地区文化特点 | 第38-39页 |
3.1.4 西北地区中学校园发展概况 | 第39页 |
3.2 西北地区中学校园现状分类 | 第39-42页 |
3.2.1 混合型校园 | 第40-41页 |
3.2.2 新建型校园 | 第41-42页 |
3.3 西北地区中学校园规划现状特点及问题 | 第42-54页 |
3.3.1 国家政策导致学校数量和生源数量不断下降 | 第46-48页 |
3.3.2 建设标准和校园功能的完善程度有待提高 | 第48-50页 |
3.3.3 学校基础设施与学校规模之间矛盾加剧 | 第50-51页 |
3.3.4 自然环境和地域经济限制校园空间和环境的建设 | 第51-52页 |
3.3.5 校园建筑风格亟待和地域文化相结合 | 第52-54页 |
3.4 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西北地区中学绿色校园规划设计策略 | 第55-77页 |
4.1 西北地区中学绿色校园规划设计原则 | 第55-56页 |
4.1.1 .因地制宜 | 第55页 |
4.1.2 .经济节约 | 第55页 |
4.1.3 .体现地域文化 | 第55-56页 |
4.2 学校的规模与地域人口规模增减趋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 | 第56-60页 |
4.2.1 班级及学生规模 | 第56-57页 |
4.2.2 用地及建筑规模 | 第57-60页 |
4.3 校园规划与地域自然环境相结合 | 第60-65页 |
4.3.1 建筑布局 | 第60-62页 |
4.3.2 建筑的朝向与间距 | 第62-63页 |
4.3.3 建筑的体形系数 | 第63-65页 |
4.4 校园建设与地域经济发展相结合 | 第65-70页 |
4.4.1 地方材料 | 第65-66页 |
4.4.2 适宜的绿色建筑技术 | 第66-70页 |
4.5 校园环境与空间塑造与地域历史文化相结合 | 第70-76页 |
4.5.1 校园绿化 | 第70-72页 |
4.5.2 校园空间塑造 | 第72-74页 |
4.5.3 校园中地域建筑的重生 | 第74-76页 |
4.6 小结 | 第76-77页 |
结论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附录 | 第83-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