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1 引言 | 第10-12页 |
2 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的基本特质 | 第12-14页 |
2.1 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的概念及其特征 | 第12-13页 |
2.2 预测性信息的披露模式 | 第13-14页 |
3 我国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法律现状及缺陷 | 第14-18页 |
3.1 现行法律制度框架 | 第14-16页 |
3.2 主要缺陷分析 | 第16-18页 |
4 预测性信息披露虚假陈述的认定标准 | 第18-29页 |
4.1 概述 | 第18页 |
4.2 真实性 | 第18-21页 |
4.2.1 传统真实性标准不适用于预测性信息 | 第18-19页 |
4.2.2 预测性信息真实性的判断标准:法律真实 | 第19-21页 |
4.3 重大性 | 第21-29页 |
4.3.1 理性投资者标准的确立:Basic Inc.v.Levinson案 | 第21-23页 |
4.3.2 预测性信息的重大性标准 | 第23-25页 |
4.3.3 中国证券法规中的重大性标准 | 第25-29页 |
5 预测性信息披露免责事由 | 第29-41页 |
5.1 安全港规则 | 第29-34页 |
5.1.1 制度意义 | 第29-30页 |
5.1.2 适用条件 | 第30-33页 |
5.1.3 适用范围 | 第33-34页 |
5.2 预先警示义务——对重大性标准的排除 | 第34-39页 |
5.2.1 预先警示义务的确立 | 第34-35页 |
5.2.2 适用范围 | 第35-36页 |
5.2.3 警示性语言标准 | 第36-38页 |
5.2.4 警示性语言的更新 | 第38-39页 |
5.3 更新义务——对真实性标准的纠正 | 第39-41页 |
6 我国预测性信息虚假陈述认定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 第41-47页 |
6.1 预测性信息披露虚假陈述制度的适用范围 | 第41-42页 |
6.2 构建虚假陈述的认定标准 | 第42-43页 |
6.2.1 以法律真实判断真实性 | 第42页 |
6.2.2 以“影响投资者决策”标准认定重大性 | 第42-43页 |
6.3 构建我国预测性信息披露免责机制 | 第43-47页 |
6.3.1 构建预先警示制度 | 第43-45页 |
6.3.2 谨慎引入更新义务 | 第45-47页 |
7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索引 | 第50-51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1-5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