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微博反腐的相关概念及内容 | 第13-17页 |
一、微博反腐的内涵及目的 | 第13-14页 |
二、微博反腐的主体和客体 | 第14页 |
三、微博反腐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分析 | 第14-17页 |
(一) 微博反腐能更好地体现群众路线 | 第14页 |
(二) 公权力需要公众的监督 | 第14-15页 |
(三) 我国公民拥有监督权利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微博反腐的现状 | 第17-23页 |
一、微博反腐的发端时期 | 第17页 |
二、微博反腐发展时期 | 第17-19页 |
三、微博反腐的成熟和官方重视时期 | 第19-20页 |
四、微博反腐的途径 | 第20-23页 |
(一) 论坛发帖,微博大V或官方微博转发 | 第20页 |
(二) 知情者的有意爆料和炫富后遭“人肉” | 第20-21页 |
(三) “网络盲”暴露自己 | 第21页 |
(四) 个人信息泄漏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微博反腐失范性的表现 | 第23-27页 |
一、微博举报信息缺乏科学性 | 第23页 |
(一) 微博反腐属于浅阅读的范畴 | 第23页 |
(二) 微博反腐信息有虚假成分 | 第23页 |
二、微博反腐信息的失密性 | 第23-24页 |
(一) 微博反腐信息容易泄密 | 第23-24页 |
(二) 微博反腐主体缺乏安全性 | 第24页 |
三、微博反腐主体上的偏面性 | 第24-25页 |
(一) 微博反腐并没有达到全民参与 | 第24页 |
(二) 微博反腐主体一般带有情绪性 | 第24-25页 |
四、微博反腐的语言暴力性 | 第25页 |
五、微博反腐的对司法公正的干扰性 | 第25-27页 |
第四章 微博反腐出现失范性的原因 | 第27-31页 |
一、时代差异化与媒介素养的局限 | 第27页 |
(一) 时代是相对于历史而言的 | 第27页 |
(二) 媒介素养的局限性和差异性 | 第27页 |
二、法律法规政策不完善 | 第27-28页 |
三、微博运营商的趋利性 | 第28页 |
(一) 微博运营商的企业性质决定了它的趋利性 | 第28页 |
(二) 微博运营商自身盈利性 | 第28页 |
四、微博反腐作为内斗的工具性 | 第28-29页 |
五、微博爆料人的贪婪性 | 第29-31页 |
(一) 微博爆料人的话语权 | 第29页 |
(二) 周禄宝被捕事件 | 第29-31页 |
第五章 微博反腐的规范性建议 | 第31-37页 |
一、加强微博反腐法律和制度的建设 | 第31-32页 |
(一) 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护 | 第31页 |
(二) 加快对相关热点问题的界定 | 第31页 |
(三) 加大“人肉搜索”相关问题的研究 | 第31-32页 |
(四) 制定更为灵活的信息审查制度 | 第32页 |
二、权力部门加大内部制度和人员队伍的建设 | 第32-33页 |
(一) 权力部门要加大宣传和教育 | 第32页 |
(二) 权力部门要积极完善各种制度 | 第32-33页 |
(三) 提升权力部门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 第33页 |
(四) 加强政务微博建设,完善网络发言人制度 | 第33页 |
三、微博反腐要重视自己的责任和加强自律 | 第33-34页 |
(一) 加大对微博管理者的培训、考核 | 第34页 |
(二) 微博应该积极主动建立起自己的品牌效应 | 第34页 |
(三) 各大微博运营商要培养自己的专门信息审核人员 | 第34页 |
四、传统媒体要主动加强同微博的互动 | 第34-35页 |
(一) 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 第35页 |
(二) 同微博反腐形成良好的声援互动 | 第35页 |
(三) 积极引导新媒体的发展 | 第35页 |
五、公众要加强自律与提高自身修养 | 第35-37页 |
(一) 参与公众要学会自律 | 第36页 |
(二) 理性分析和看待媒体所传达的信息 | 第36页 |
(三) 相信政府的公信力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致谢 | 第39-4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