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2 海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2.1 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2 大陆地区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0-2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2 林毓生政治思想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 | 第24-34页 |
2.1 时代背景 | 第24-28页 |
2.1.1 历史背景 | 第24-26页 |
2.1.2 人物经历 | 第26-28页 |
2.2 理论来源 | 第28-34页 |
2.2.1 社会“卡理斯玛”权威 | 第28-29页 |
2.2.2 波兰尼“支援意识” | 第29-31页 |
2.2.3 哈耶克古典自由主义理论 | 第31-32页 |
2.2.4 殷海光自由主义政治思想 | 第32-34页 |
3 林毓生政治思想认知基础:对五四全盘反传统主义反思 | 第34-40页 |
3.1 五四全盘反传统主义产生根源 | 第34-37页 |
3.1.1 传统社会的解体与传统的滥用 | 第34-36页 |
3.1.2 籍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思维模式及其根源 | 第36-37页 |
3.2 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 | 第37-40页 |
3.2.1 中国前三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基本观点 | 第38-39页 |
3.2.2 林毓生传统与现代化关系的观念突破 | 第39-40页 |
4 林毓生关于中国现代化推进的实现路径与具体方案 | 第40-57页 |
4.1 内在理论层面: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 第40-52页 |
4.1.1 中国社会的人文危机及其重建 | 第40-44页 |
4.1.2 创造性转化的基本涵义、出发点 | 第44-47页 |
4.1.3 中国传统创造性转化具体步骤 | 第47-49页 |
4.1.4 中国传统创造性转化的实际操作 | 第49-52页 |
4.2 外在实践层面:法治与多元社会建设 | 第52-57页 |
4.2.1 自由、民主与法治 | 第52-55页 |
4.2.2 现代民间社会与公共性格培养 | 第55-57页 |
5 林毓生政治思想的评析 | 第57-64页 |
5.1 林毓生政治思想的价值 | 第57-61页 |
5.1.1 超越了道德热情与科学研究矛盾的藩篱 | 第57-58页 |
5.1.2 突破了文化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对立 | 第58-60页 |
5.1.3 提供了传统现代接榫的理论和实践方案 | 第60-61页 |
5.2 林毓生政治思想的局限性 | 第61-64页 |
5.2.1 对五四全盘反传统的判断存在问题 | 第61-62页 |
5.2.2 创造性转化思想存在理论现实困境 | 第62-64页 |
6 结束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1-72页 |
附件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