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2 传统基坑支护类型 | 第10-12页 |
1.3 TRD与双排桩+内支撑复合支护结构的特点 | 第12页 |
1.4 TRD水泥土搅拌墙简介 | 第12-13页 |
1.4.1 TRD工法原理 | 第12-13页 |
1.4.2 TRD工法的适用范围 | 第13页 |
1.4.3 TRD工法的优点 | 第13页 |
1.5 TRD与双排桩+内支撑支护结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6 TRD与双排桩+内支撑支护结构的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6页 |
1.7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第2章 TRD与双排桩加内支撑支护结构三维数值模拟 | 第19-40页 |
2.1 MIDAS/GTS简介 | 第19页 |
2.2 MIDAS/GTS主要功能特点 | 第19-21页 |
2.2.1 MIDAS/GTS分析功能 | 第20页 |
2.2.2 MIDAS/GTS模型建立过程 | 第20-21页 |
2.2.3 MIDAS/GTS本构模型 | 第21页 |
2.2.4 MIDAS/GTS单元库 | 第21页 |
2.3 模型的建立 | 第21-25页 |
2.3.1 工程概况 | 第21-24页 |
2.3.2 有限元计算模型 | 第24-25页 |
2.4 开挖过程的模拟 | 第25-31页 |
2.5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31-38页 |
2.5.1 水平位移 | 第31-34页 |
2.5.2 竖向位移 | 第34-37页 |
2.5.3 支护结构内力分析 | 第37-3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3章 TRD与双排桩加内支撑支护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51页 |
3.1 双排桩桩径 | 第40-41页 |
3.2 双排桩桩长 | 第41-43页 |
3.3 双排桩排距 | 第43-44页 |
3.4 内支撑截面尺寸 | 第44-45页 |
3.5 被动区土体加固 | 第45-47页 |
3.5.1 被动区加固宽度 | 第45-46页 |
3.5.2 被动区加固深度 | 第46-47页 |
3.6 TRD墙体的入土深度 | 第47-48页 |
3.7 TRD墙体的厚度 | 第48-49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4章 TRD与双排桩复合支护结构在武汉复地工程中的应用 | 第51-64页 |
4.1 武汉复地深基坑工程支护方案 | 第51-52页 |
4.2 BC段支护结构受力分析 | 第52-57页 |
4.2.1 工况二《规范》计算 | 第53-56页 |
4.2.2 工况三《规范》计算 | 第56-57页 |
4.2.3 支护结构的稳定性验算 | 第57页 |
4.3 天汉软件计算 | 第57-59页 |
4.3.1 天汉软件简介 | 第57-58页 |
4.3.2 天汉软件计算结果 | 第58-59页 |
4.4 TRD墙体28D龄期渗透试验 | 第59-61页 |
4.5 TRD成墙质量检测分析 | 第61-6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5章 深基坑信息化监测与数据分析 | 第64-71页 |
5.1 基坑监测 | 第64-67页 |
5.1.1 基坑监测作用 | 第64页 |
5.1.2 模拟与实测对比项目 | 第64-65页 |
5.1.3 实际监测的要求 | 第65-66页 |
5.1.4 基坑监测设备 | 第66页 |
5.1.5 基坑监测频率 | 第66页 |
5.1.6 基坑监测报警值 | 第66-67页 |
5.2 监测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67-69页 |
5.2.1 双排桩水平位移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 | 第67-68页 |
5.2.2 基坑隆起和周边地表沉降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 | 第68-69页 |
5.3 监测结果与天汉软件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69-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结论 | 第71-72页 |
6.2 展望及建议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