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本科院校师资结构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3页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目标 | 第15-17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5-17页 |
(二)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第17-25页 |
(一) 旅游专业教师研究 | 第18页 |
(二) 旅游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 第18-19页 |
(三) 旅游学科及学科体系研究 | 第19-24页 |
(四) 研究述评 | 第24-25页 |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25-27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5-26页 |
(二) 研究框架 | 第26-27页 |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27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五、相关理论陈述 | 第28-31页 |
(一) 课程及课程体系 | 第28-30页 |
(二) 学科及学科体系 | 第30-31页 |
六、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31-33页 |
第二章 旅游本科院校师资调查设计 | 第33-43页 |
一、研究范围与样本 | 第33-37页 |
(一) 我国旅游院校基本情况 | 第33-37页 |
(二) 研究样本的确定 | 第37页 |
二、问卷构成及设计 | 第37-41页 |
(一) 问卷设计思路 | 第37-38页 |
(二) 问卷构成 | 第38页 |
(三) 问卷设计 | 第38-41页 |
三、问卷调查与数据处理 | 第41-43页 |
(一) 问卷调查 | 第41页 |
(二) 数据处理 | 第41-43页 |
第三章 旅游本科院校师资基本分析 | 第43-55页 |
一、样本总体特征 | 第43-46页 |
二、旅游本科教育师资结构的基本分析 | 第46-53页 |
(一) 职称结构 | 第46-48页 |
(二) 学科背景结构 | 第48-49页 |
(三) 学历结构 | 第49-51页 |
(四) 实践经验 | 第51页 |
(五) 科研与教学时间分配结构 | 第51-53页 |
三、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四章 旅游本科院校师资学科结构的相关分析 | 第55-76页 |
一、研究假设 | 第55-56页 |
二、师资结构与依托学科的相关分析 | 第56-66页 |
(一) 交叉列联表的构建与修正 | 第56-57页 |
(二) 多重对应相关分析的施行 | 第57-62页 |
(三) 输出结果的解读与主要结论 | 第62-65页 |
(四) 小结 | 第65-66页 |
三、师资结构与专业特色的相关分析 | 第66-74页 |
(一) 交叉列联表的构建与修正 | 第66-67页 |
(二) 多重对应相关分析的施行及分析结果 | 第67-71页 |
(三) 分析结果的解读与主要结论 | 第71-74页 |
(四) 小结 | 第74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84页 |
一、主要结论 | 第76-79页 |
(一) 我国旅游教育院校发展 | 第76-77页 |
(二) 旅游本科院校师资情况 | 第77-79页 |
二、对策建议 | 第79-81页 |
(一) 提高学科地位,优化人才培养 | 第79-80页 |
(二) 强化校企合作,增强行业经验 | 第80页 |
(三) 利用"路径依赖",发展特色办学 | 第80-81页 |
(四) 市场需求为基,弱化"路径依赖" | 第81页 |
(五) 构筑研究平台,建立师资培养基地 | 第81页 |
三、本研究的不足与改进 | 第81-82页 |
四、研究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附录1:设有旅游本科高等院校名单 | 第89-94页 |
附录2:设有旅游管理本科的985、211高校名单 | 第94-96页 |
附录3:设有旅游管理硕士点的高校名单 | 第96-98页 |
附录4:旅游系(专业)隶属院(系)名称 | 第98-107页 |
附录5:中国旅游本科教育研究调查问卷 | 第107-109页 |
后记 | 第109-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