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缩略词 | 第13-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41页 |
1.1 潮滩湿地概况 | 第17-18页 |
1.2 潮滩区域的污染物 | 第18-22页 |
1.2.1 重金属元素 | 第19-20页 |
1.2.2 有机污染物 | 第20-22页 |
1.3 微塑料的研究进展 | 第22-39页 |
1.3.1 微塑料的定义、来源与归趋 | 第23-26页 |
1.3.2 微塑料的检测方法 | 第26-28页 |
1.3.3 微塑料的分布 | 第28-33页 |
1.3.4 微塑料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 | 第33-35页 |
1.3.5 微塑料生物效应的研究进展 | 第35-39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 第39-41页 |
第二章 潮滩沉积物中微塑料分布及沉降规律 | 第41-58页 |
2.1 引言 | 第41-42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42-45页 |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2页 |
2.2.2 研究区域及样品收集与处理 | 第42-44页 |
2.2.3 沉积物中的微塑料提取与观测 | 第44页 |
2.2.4 沉积物中微塑料沉降特点 | 第44-45页 |
2.2.5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45页 |
2.3 结果 | 第45-54页 |
2.3.1 潮滩表层沉积物中的微塑料 | 第45-47页 |
2.3.2 微塑料在长江口潮滩表层沉积物中的季度特征 | 第47-53页 |
2.3.3 微塑料在潮滩沉积物中的沉降规律 | 第53-54页 |
2.4 讨论 | 第54-56页 |
2.5 小结 | 第56-58页 |
第三章 微塑料在潮滩生物体内的富集 | 第58-68页 |
3.1 引言 | 第58-59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9-61页 |
3.2.1 牡蛎的收集与处理 | 第59-60页 |
3.2.2 牡蛎体内微塑料的提取 | 第60页 |
3.2.3 牡蛎体内微塑料分布与成分分析 | 第60-61页 |
3.3 结果 | 第61-64页 |
3.3.1 牡蛎体内微塑料的分布 | 第61-63页 |
3.3.2 牡蛎体内微塑料成分分析 | 第63-64页 |
3.4 讨论 | 第64-67页 |
3.5 小结 | 第67-68页 |
第四章 潮滩生物体内污染物复合生物效应 | 第68-82页 |
4.1 引言 | 第68-72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72-73页 |
4.2.1 牡蛎的收集与处理 | 第72页 |
4.2.2 牡蛎体内微塑料丰度检测 | 第72页 |
4.2.3 牡蛎体内重金属元素定量检测 | 第72页 |
4.2.4 微塑料表面元素检测 | 第72-73页 |
4.2.5 牡蛎体内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定量检测 | 第73页 |
4.3 结论 | 第73-78页 |
4.3.1 牡蛎体内微塑料与重金属元素丰度 | 第73-76页 |
4.3.2 牡蛎体内微塑料表面元素检测 | 第76-77页 |
4.3.3 牡蛎体内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富集 | 第77-78页 |
4.4 讨论 | 第78-81页 |
4.5 小结 | 第81-82页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82-86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82-84页 |
5.1.1 沉积物中微塑料分布与沉降特点 | 第82-83页 |
5.1.2 微塑料在滤食性生物体内的富集 | 第83页 |
5.1.3 重金属元素和有机污染物在滤食性生物体内的富集 | 第83-84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111页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1-112页 |
硕士在读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