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9-11页 |
| ABSTRACT | 第11-12页 |
| 引言 | 第13-14页 |
| 一、非上市公众公司的法律内涵及主要监管领域 | 第14-20页 |
| (一)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法律内涵 | 第14-15页 |
| (二)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特征 | 第15-16页 |
| 1、主体多从事创新型高科技产业 | 第15页 |
| 2、具有资合性特点 | 第15-16页 |
| 3、具有相对的社会公众性 | 第16页 |
| (三) 非上市公众公司在我国公司形态中的定位 | 第16-18页 |
| (四) 非上市公众公司经营管理中亟待监管的重点领域 | 第18-20页 |
| 1、新三板主体资格的法律认定 | 第18-19页 |
| 2、无形资产出资风险 | 第19页 |
| 3、关联交易与同业竞争风险 | 第19-20页 |
| 二、新三板市场新背景新制度及其带来的监管必要性分析 | 第20-24页 |
| (一) 新三板市场的新法律内涵 | 第20页 |
| (二) 新三板发展变革及其资本市场定位 | 第20-21页 |
| (三) 新三板市场的新交易制度及功能评析 | 第21-23页 |
| 1、做市商交易制度的功能 | 第21-22页 |
| 2、竞价交易制度的功能 | 第22页 |
| 3、协议转让交易制度的功能 | 第22-23页 |
| (四) 新三板市场对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之必要性 | 第23-24页 |
| 1、新三板市场扩容带来的新风险 | 第23页 |
| 2、保护各类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权益的需要 | 第23-24页 |
| 3、满足中小企业融资成长的要求 | 第24页 |
| 三、新三板扩容与非上市公众公司结合联动监管的可行性分析 | 第24-28页 |
| (一) 新三板系统中现行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制度学理分析 | 第25-26页 |
| 1、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的基本理念 | 第25-26页 |
| 2、非公众公司监管路径分析 | 第26页 |
| (二) 新三板系统中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现行监管制度实践分析 | 第26-28页 |
| 1、厘清主要监管机构职能 | 第26-27页 |
| 2、新三板系统内部的自律监管 | 第27页 |
| 3、新三板系统监管中的信息披露制度 | 第27-28页 |
| 4、非上市公众公司的区别化分类监管 | 第28页 |
| 5、非上市公众公司内部治理制度 | 第28页 |
| 四、新三板系统中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现行监管制度的不足及先进经验探索 | 第28-35页 |
| (一) 新三板系统中非上市公众公司现行监管制度的不足 | 第28-31页 |
| 1、法律文件单一且法律位阶低 | 第28-29页 |
| 2、非上市公众公司经营行为监管粗放 | 第29-30页 |
| 3、新三板市场中企业内部治理机制问题严重 | 第30页 |
| 4、转板制度有待细化 | 第30-31页 |
| 5、信息披露制度尚待完善 | 第31页 |
| (二) 英美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法律中对非公众公司监管经验及启示 | 第31-35页 |
| 1、美国对非上市公众公司的监管经验 | 第31-32页 |
| 2、日本对非上市公众公司的监管经验 | 第32-33页 |
| 3、英国场外交易市场监管经验 | 第33页 |
| 4、我国台湾地区场外交易市场监管经验 | 第33-34页 |
| 5、各国家和地区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规定对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的启示 | 第34-35页 |
| 五、新三板系统中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制度的完善 | 第35-43页 |
| (一) 完善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的法律法规 | 第36-38页 |
| 1、完善规范新三板市场的法律法规 | 第36页 |
| 2、完善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的法律法规 | 第36-38页 |
| (二) 搭建新三板市场主办券商持续督导为主的轻行政化监管制度 | 第38-39页 |
| (三) 完善非上市公众公司第三方评价说明制度及引内部审计的自我监管制度 | 第39-41页 |
| 1、完善股东人数及出资股份确认的第三方机构评价说明制度 | 第39-40页 |
| 2、完善公司章程规范关联交易和同业竞争 | 第40-41页 |
| 3、引入公司自治内部审计制度 | 第41页 |
| (四) 完善场外交易监管的信息披露制度 | 第41-43页 |
| 六、结语 | 第43-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