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 1.1 作物矮化育种概况 | 第11-13页 |
| 1.1.1 矮秆突变体及其应用 | 第11-12页 |
| 1.1.2 作物矮秆系的致矮力 | 第12-13页 |
| 1.2 配合力研究 | 第13-14页 |
| 1.3 杂种优势研究 | 第14-15页 |
| 1.4 遗传力研究 | 第15-16页 |
|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16-17页 |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7-21页 |
| 2.1 供试材料 | 第17页 |
| 2.2 试验设计 | 第17页 |
| 2.3 测定性状与方法 | 第17-18页 |
| 2.4 数据分析方法 | 第18-21页 |
| 2.4.1 矮秆突变体与对应野生型主要性状差异比较 | 第18-19页 |
| 2.4.2 主要性状配合力效应和遗传参数估算 | 第19-20页 |
| 2.4.3 杂种优势分析 | 第20页 |
| 2.4.4 致矮力分析 | 第20-21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1-37页 |
| 3.1 不同矮秆突变体与相应野生型农艺性状差异 | 第21-23页 |
| 3.1.1 方差分析 | 第21页 |
| 3.1.2 突变体与野生型农艺经济性状差异 | 第21-23页 |
| 3.2 矮秆突变体主要性状配合力和遗传参数 | 第23-33页 |
| 3.2.1 配合力分析 | 第23-32页 |
| 3.2.2 玉米主要性状的遗传参数 | 第32-33页 |
| 3.3 产量杂种优势分析 | 第33-36页 |
| 3.4 不同矮秆突变体致矮力分析 | 第36-37页 |
| 3.4.1 方差分析 | 第36页 |
| 3.4.2 矮秆突变体的致矮力分析 | 第36-37页 |
| 4 结论与讨论 | 第37-41页 |
| 4.1 矮秆突变体的特征特性 | 第37-38页 |
| 4.2 矮秆突变体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表现 | 第38-39页 |
| 4.3 不同矮秆突变体的致矮力比较 | 第39页 |
| 4.4 玉米主要性状的遗传及选择方案 | 第39-40页 |
| 4.5 不同矮秆突变体的应用潜力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7页 |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