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6页 |
1.1 金属导热性能概述 | 第11-15页 |
1.1.1 材料的导热性 | 第11-12页 |
1.1.2 材料的热导率 | 第12页 |
1.1.3 金属材料的热导率与电导率 | 第12-14页 |
1.1.4 金属材料热导率测量方法 | 第14-15页 |
1.2 镁合金热物性能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1.2.1 镁合金热物性能研究热点 | 第15-16页 |
1.2.2 常见商用镁合金导电及导热性能 | 第16-18页 |
1.2.3 镁合金导电及导热性能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3 Mg-Zn-Cu系合金热物性能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1.3.1 Mg-Zn二元合金的特点 | 第21-22页 |
1.3.2 Mg-Zn-Cu系合金热物性能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4-26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4-2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2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 第26-30页 |
2.1 实验方案 | 第26-27页 |
2.2 合金制备及测试 | 第27-30页 |
2.2.1 铸锭制备 | 第27页 |
2.2.2 光学显微镜(Optical Microscope,OM)观察 | 第27-28页 |
2.2.3 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分析 | 第28页 |
2.2.4 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 | 第28页 |
2.2.5 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观察 | 第28-29页 |
2.2.6 差示扫描量热(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分析 | 第29页 |
2.2.7 热学及物理性能测试 | 第29页 |
2.2.8 第一性原理模拟计算 | 第29-30页 |
3 Mg-2Zn-xCu合金铸态组织及热物性能 | 第30-45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Mg-2Zn-xCu合金铸态显微组织 | 第30-39页 |
3.2.1 Mg-2Zn-xCu合金铸态微观组织观察 | 第30-32页 |
3.2.2 Mg-2Zn-xCu合金铸态第二相 | 第32-39页 |
3.3 Mg-2Zn-xCu合金铸态热物性能 | 第39-42页 |
3.3.1 Mg-2Zn-xCu合金的密度和比热容 | 第39-40页 |
3.3.2 Mg-2Zn-xCu合金铸态的热扩散系数 | 第40-41页 |
3.3.3 Mg-2Zn-xCu合金铸态的电导率和热导率 | 第41-42页 |
3.4 基于第一性原理量子传输理论的物理验证 | 第42-43页 |
3.5 分析与讨论 | 第43-4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4 Mg-2Zn-xCu合金固溶态组织及热物性能 | 第45-61页 |
4.1 引言 | 第45页 |
4.2 Mg-2Zn-xCu合金DSC曲线 | 第45-46页 |
4.3 Mg-2Zn-xCu合金固溶态显微组织 | 第46-56页 |
4.3.1 Mg-2Zn-xCu合金固溶态微观组织观察 | 第46-48页 |
4.3.2 Mg-2Zn-xCu合金固溶态第二相 | 第48-56页 |
4.4 Mg-2Zn-xCu合金固溶态热物性能 | 第56-59页 |
4.4.1 Mg-2Zn-xCu合金固溶态密度 | 第56页 |
4.4.2 Mg-2Zn-xCu合金固溶态热扩散系数 | 第56-57页 |
4.4.3 Mg-2Zn-xCu合金固溶态电导率和热导率 | 第57-59页 |
4.5 分析与讨论 | 第5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5 Mg-2Zn-xCu合金时效态组织及热物性能 | 第61-70页 |
5.1 引言 | 第61页 |
5.2 Mg-2Zn-xCu合金时效过程电导率变化 | 第61-62页 |
5.3 Mg-2Zn-xCu合金时效态显微组织观察及物相鉴定 | 第62-65页 |
5.4 Mg-2Zn-xCu合金时效态热物性能 | 第65-68页 |
5.4.1 Mg-2Zn-xCu合金时效态密度 | 第65-66页 |
5.4.2 Mg-2Zn-xCu合金时效态热扩散系数 | 第66页 |
5.4.3 Mg-2Zn-xCu合金时效态电导率和热导率 | 第66-68页 |
5.5 分析与讨论 | 第68-6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1页 |
展望 | 第81-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及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