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依托项目及论文选题 | 第14-15页 |
1.1.1 依托项目 | 第14页 |
1.1.2 论文选题 | 第14-15页 |
1.2 地理位置 | 第15-16页 |
1.2.1 交通位置 | 第15页 |
1.2.2 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 第15-16页 |
1.3 工作程度及存在问题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区工作程度 | 第16-18页 |
1.3.2 研究区存在问题 | 第18页 |
1.4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实物工作量 | 第18-20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4.2 研究方法及实物工作量 | 第18-20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0-37页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第20-22页 |
2.2 区域地层 | 第22-25页 |
2.2.1 下元古界 | 第22页 |
2.2.2 下古生界 | 第22-23页 |
2.2.3 上古生界 | 第23-24页 |
2.2.4 中生界 | 第24页 |
2.2.5 新生界 | 第24-25页 |
2.3 区域构造 | 第25-26页 |
2.3.1 昆北断裂 | 第25页 |
2.3.2 昆中断裂 | 第25页 |
2.3.3 昆南断裂 | 第25-26页 |
2.3.4 阿尔金断裂 | 第26页 |
2.4 区域岩浆岩 | 第26-27页 |
2.4.1 侵入岩 | 第26-27页 |
2.4.2 火山岩 | 第27页 |
2.5 1:5 万磁异常特征 | 第27-29页 |
2.6 1:5 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异常特征 | 第29-37页 |
2.6.1 HS_丙~(25)Ni( Cr、Pb、Zn、Sn)异常 | 第29-31页 |
2.6.2 HS_丙~(25南)Ni( Cr、Co、Cu)异常 | 第31-32页 |
2.6.3 HS_丙~(26)Cr(Ni、Co、Cu)异常 | 第32页 |
2.6.4 HS_丙~(27)Ni(Cr、Cu)异常 | 第32-34页 |
2.6.5 HS_丙~(28)Ni(Cr、Cu)异常 | 第34-35页 |
2.6.6 HS_乙~(31)Pb( Zn、Ni、As、Cu)苏海图异常 | 第35-37页 |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 第37-53页 |
3.1 地层 | 第37-38页 |
3.2 构造 | 第38-39页 |
3.3 岩浆岩 | 第39页 |
3.4 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特征 | 第39-46页 |
3.4.1 岩体地质 | 第39-41页 |
3.4.2 岩相学特征 | 第41-45页 |
3.4.3 矿物晶体化学 | 第45-46页 |
3.5 早泥盆世正长花岗岩 | 第46页 |
3.6 闪长玢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 第46-53页 |
3.6.1 岩相学特征 | 第46-47页 |
3.6.2 锆石 LA-MC-ICP-MS 年代学 | 第47-49页 |
3.6.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49-51页 |
3.6.4 岩浆源区 | 第51-53页 |
第4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53-68页 |
4.1 矿体特征 | 第53-55页 |
4.2 矿石特征 | 第55-62页 |
4.2.1 矿物组合 | 第55-60页 |
4.2.2 矿石组构 | 第60-62页 |
4.3 成矿期及成矿阶段 | 第62-63页 |
4.4 勘查地球化学特征 | 第63-64页 |
4.5 矿床地球化学 | 第64-68页 |
4.5.1 主量元素 | 第64-65页 |
4.5.2 稀土和微量元素 | 第65-68页 |
第5章 矿床成因研究 | 第68-74页 |
5.1 硫饱和机制 | 第68-70页 |
5.1.1 同化混染作用 | 第68页 |
5.1.2 分离结晶作用 | 第68-70页 |
5.2 成矿物质来源 | 第70页 |
5.3 岩浆源区 | 第70页 |
5.4 成矿时代 | 第70页 |
5.5 动力学背景 | 第70-71页 |
5.6 矿床成因探讨 | 第71-72页 |
5.7 成矿模式 | 第72-74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图版 | 第79-85页 |
作者简介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