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1 快速城市化的发展 | 第13页 |
1.1.2 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 | 第13-14页 |
1.1.3 同城化现象日益显现 | 第14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1.2.1 关键词:同城化 | 第14-15页 |
1.2.2 切入点:城市空间扩展 | 第15页 |
1.2.3 实证对象:夹江县 | 第15-16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1.4.1 国外同城化相关研究 | 第17页 |
1.4.2 国内同城化相关研究 | 第17-20页 |
1.4.3 评述 | 第20页 |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20-23页 |
1.5.1 研究设计方法 | 第20-21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1页 |
1.5.3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同城化理论解析 | 第23-37页 |
2.1 同城化的概念及内涵 | 第23-25页 |
2.1.1 同城化及相关概念解析 | 第23-25页 |
2.1.2 同城化发展的内涵 | 第25页 |
2.2 同城化相关理论基础 | 第25-29页 |
2.2.1 区域分工理论 | 第26页 |
2.2.2 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 第26-27页 |
2.2.3 增长极理论 | 第27页 |
2.2.4 中心——外围理论 | 第27-28页 |
2.2.5 小结 | 第28-29页 |
2.3 同城化相关案例研究 | 第29-35页 |
2.3.1 同城化战略城市空间发展的典型案例 | 第29-34页 |
2.3.2 同城化城市之间的特征 | 第34-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城市空间发展动力机制及次级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 第37-51页 |
3.1 同城化城市空间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 第37-44页 |
3.1.1 经济的快速增长 | 第37-38页 |
3.1.2 产业集聚以及产业空间结构演变 | 第38-40页 |
3.1.3 基础设施的建立与完善 | 第40-41页 |
3.1.4 居民的生活需求 | 第41-42页 |
3.1.5 社会文化要素 | 第42页 |
3.1.6 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42-43页 |
3.1.7 政府支持,相关规划引导 | 第43-44页 |
3.2 同城化作用下次级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模式 | 第44-49页 |
3.2.1 同城化对区域城市空间关系的影响 | 第44-45页 |
3.2.2 中心城市的极化和扩散效应 | 第45-47页 |
3.2.3 同城化作用下次级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模式 | 第47-4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夹江县发展概况及乐夹“同城化”发展影响分析 | 第51-75页 |
4.1 夹江县概况 | 第51-54页 |
4.1.1 历史沿革 | 第51页 |
4.1.2 地理区位 | 第51-52页 |
4.1.3 自然环境 | 第52-53页 |
4.1.4 社会经济条件 | 第53-54页 |
4.2 夹江县空间结构发展现状 | 第54-65页 |
4.2.1 夹江县城市空间发展历史演变进程 | 第54-56页 |
4.2.2 夹江县城市空间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56-65页 |
4.3 乐夹“同城化“发展格局分析 | 第65-74页 |
4.3.1 产业要素发展影响 | 第65-67页 |
4.3.2 基础设施要素发展影响 | 第67-70页 |
4.3.3 空间要素发展影响 | 第70-72页 |
4.3.4 生态要素发展影响 | 第72-7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同城化背景下夹江县城市空间发展模式选择 | 第75-103页 |
5.1 夹江县城市空间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 第75-89页 |
5.1.1 产业发展影响 | 第76-81页 |
5.1.2 道路交通设施的引导 | 第81-83页 |
5.1.3 自然生态环境的导向 | 第83-84页 |
5.1.4 相关政策、规划引导 | 第84-89页 |
5.2 夹江县城市空间形成机理分析 | 第89-95页 |
5.2.1 建设用地发展条件分析 | 第90-91页 |
5.2.2 夹江县城市空间发展机理研究 | 第91-95页 |
5.3 城市空间发展结构特征及模式 | 第95-98页 |
5.3.1 夹江县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特点 | 第95-97页 |
5.3.2 夹江县城市空间发展模式总结 | 第97页 |
5.3.3 城市空间结构的构建 | 第97-98页 |
5.4 实施策略与建议 | 第98-103页 |
5.4.1 完善交通设施,实现交通同网 | 第99页 |
5.4.2 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同兴 | 第99-101页 |
5.4.3 保护生态环境,坚持环境同治 | 第101-102页 |
5.4.4 建立区域协调机制 | 第102-10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9页 |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