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8页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6页 |
1.1.1 主要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1.2 主要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页 |
1.2 本文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2.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6-17页 |
1.2.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7页 |
1.4 本文的主要课题及经费来源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8-24页 |
2.1 蓝藻水华处理工艺 | 第18页 |
2.2 混凝法与传统混凝剂 | 第18-19页 |
2.3 钛盐混凝剂 | 第19-20页 |
2.4 絮体特性研究 | 第20页 |
2.5 膜分离技术 | 第20-21页 |
2.6 混凝-超滤联合工艺 | 第21-24页 |
第三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4-32页 |
3.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24页 |
3.1.1 实验药品 | 第24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3.2 混凝剂的制备 | 第24-25页 |
3.2.1 硫酸铝,氯化铁,四氯化钛,硫酸钛的制备 | 第24-25页 |
3.2.2 聚合硫酸铝的制备 | 第25页 |
3.3 铜绿微囊藻的培养 | 第25页 |
3.4 藻类有机物的提取 | 第25页 |
3.5 混凝实验 | 第25-28页 |
3.5.1 混凝实验水样 | 第25页 |
3.5.2 混凝实验步骤 | 第25-26页 |
3.5.3 测定指标 | 第26-28页 |
3.6 混凝动力学研究 | 第28-30页 |
3.6.1 混凝动态过程的在线监测 | 第28-29页 |
3.6.2 絮体生长,破碎及再生特性研究 | 第29页 |
3.6.3 絮体结构特性研究 | 第29-30页 |
3.7 混凝-超滤联合工艺 | 第30-32页 |
3.7.1 混凝-超滤实验过程 | 第30页 |
3.7.2 膜污染阻力分析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四氯化钛处理模拟含藻水的混凝效果和作用机制研究 | 第32-42页 |
4.1 不同混凝剂处理含藻模拟水样的实验效果和作用机制 | 第32-38页 |
4.1.1 投加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及混凝作用机制研究 | 第32-37页 |
4.1.2 水样初始pH值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及混凝作用机制 | 第37-38页 |
4.2 破碎强度和破碎时间对四氯化钛混凝效果的影响 | 第38-40页 |
4.3 小结 | 第40-42页 |
第五章 四氯化钛形成絮体的生长,破碎,再生及结构特性研究 | 第42-46页 |
5.1 四氯化钛处理含藻模拟水样的絮体特性研究 | 第42-45页 |
5.1.1 最佳混凝条件下的混凝动态过程研究 | 第42-44页 |
5.1.2 水样初始pH值对絮体混凝动态过程的研究 | 第44-45页 |
5.2 小结 | 第45-46页 |
第六章 硫酸钛处理含藻有机物模拟水的混凝效果和作用机制研究 | 第46-58页 |
6.1 水样物化性质 | 第46-47页 |
6.2 硫酸钛处理含藻类有机物模拟水样的实验效果 | 第47-52页 |
6.2.1 投加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 第47-49页 |
6.2.2 水样初始值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 第49-50页 |
6.2.3 硫酸钛对荧光物质的去除效果 | 第50-52页 |
6.3 硫酸钛处理含藻有机物模拟水样的作用机制 | 第52-53页 |
6.4 硫酸钛絮体特性研究 | 第53-56页 |
6.4.1 投加量对絮体特性的影响 | 第53-55页 |
6.4.2 初始pH对絮体特性的研究 | 第55-56页 |
6.5 小结 | 第56-58页 |
第七章 硫酸钛处理含藻类有机物模拟水的混凝-超滤效果和作用机制研究 | 第58-64页 |
7.1 硫酸钛处理含藻类有机物模拟水样的混凝-超滤效果 | 第58-61页 |
7.2 硫酸钛处理含藻类有机物模拟水的混凝-超滤的作用机制 | 第61-62页 |
7.3 小结 | 第62-64页 |
第八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64-66页 |
8.1 结论 | 第64页 |
8.2 研究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第76-7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