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组滑坡稳定性分析与防治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2.1 滑坡研究发展现状 | 第16-17页 |
1.2.2 滑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3 抗滑桩工程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2.4 滑坡数值模拟现状 | 第20-21页 |
1.3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1.3.1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2章 丰收组滑坡工程地质概况 | 第23-31页 |
2.1 自然地理 | 第23-24页 |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 | 第23页 |
2.1.2 气象条件 | 第23-24页 |
2.2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 第24-31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24-25页 |
2.2.2 地层岩性 | 第25-27页 |
2.2.3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7-29页 |
2.2.4 地质构造与地震 | 第29-31页 |
第3章 滑坡基本特征及形成机理分析 | 第31-39页 |
3.1 古滑坡特征 | 第31-32页 |
3.2 滑坡形态与规模特征 | 第32页 |
3.3 滑坡物质组成特征 | 第32-34页 |
3.3.1 滑坡体特征 | 第33页 |
3.3.2 滑床特征 | 第33页 |
3.3.3 滑动带特征 | 第33-34页 |
3.4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 第34-35页 |
3.4.1 滑移变形区 | 第34-35页 |
3.4.2 潜在牵引区 | 第35页 |
3.5 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 第35-38页 |
3.5.1 滑坡发育历史 | 第35-36页 |
3.5.2 滑坡影响因素分析 | 第36-38页 |
3.5.3 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 第3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滑坡稳定性分析 | 第39-62页 |
4.1 基于传递系数法的滑坡稳定性评价 | 第39-47页 |
4.1.1 传递系数法简介 | 第39-41页 |
4.1.2 模型与工况选取 | 第41-43页 |
4.1.3 参数选取 | 第43页 |
4.1.4 滑坡稳定性评价 | 第43-45页 |
4.1.5 因素敏感性分析 | 第45-47页 |
4.1.6 滑坡变化趋势预测 | 第47页 |
4.2 东部主滑体数值仿真研究 | 第47-60页 |
4.2.1 FLAC3D简介 | 第47-48页 |
4.2.2 三维模型建立 | 第48-50页 |
4.2.3 参数选取及监测点布置 | 第50-51页 |
4.2.4 初始应力求解 | 第51-52页 |
4.2.5 天然工况下滑体稳定性分析 | 第52-56页 |
4.2.6 暴雨工况稳定性分析 | 第56-6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5章 滑坡防治措施优化研究 | 第62-85页 |
5.1 埋入式抗滑桩简介 | 第62-64页 |
5.2 治理方案比选 | 第64-76页 |
5.2.1 桩截面形式的确定 | 第65页 |
5.2.2 桩间距的确定 | 第65-71页 |
5.2.3 桩长的确定 | 第71-73页 |
5.2.4 桩嵌固深度的确定 | 第73-76页 |
5.3 最优治理方案下滑坡稳定性分析 | 第76-84页 |
5.3.1 滑坡治理效果分析 | 第77-81页 |
5.3.2 群桩内力与变形分析 | 第81-8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5-88页 |
结论 | 第85-86页 |
展望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