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地球化学论文--生物地球化学、气体地球化学论文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有色溶解有机物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和悬浮颗粒物的时空变化特征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6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9页
        1.1.1 CDOM的研究背景第15-18页
        1.1.2 SPM的研究背景第18-1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25页
        1.2.1 CDOM的研究现状第19-22页
        1.2.2 SPM的研究现状第22-25页
    1.3 研究内容第25-26页
第二章 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第26-42页
    2.1 研究区域第26-27页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第27-28页
    2.3 样品和现场数据的采集第28-30页
        2.3.1 生源要素样品的采集与保存第28-29页
        2.3.2 SPM数据和样品的采集与处理第29-30页
    2.4 生源要素样品的测定第30-32页
        2.4.1 DOC样品的测定第30-31页
        2.4.2 CDOM吸收光谱的测定第31页
        2.4.3 CDOM三维荧光光谱的测定第31-32页
    2.5 平行因子分析第32-42页
        2.5.1 散射去除第33页
        2.5.2 异常样品检测第33-35页
        2.5.3 残差比较第35-37页
        2.5.4 拆半分析及验证第37-40页
        2.5.5 随机赋值检验第40页
        2.5.6 输出结果第40-42页
第三章 长江口淡水端元表层有色溶解有机物的季节变化第42-53页
    3.1 引言第42页
    3.2 样品采集与分析第42-4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3-52页
        3.3.1 长江干流(大通)径流量第43-44页
        3.3.2 长江口淡水端元DOC浓度和通量变化第44-45页
        3.3.3 长江口淡水端元α_(254)光吸收系数的变化第45-47页
        3.3.4 长江口淡水端元SUVA_(254)的变化第47-48页
        3.3.5 长江口淡水端元光谱斜率S_(275-295)的变化第48页
        3.3.6 长江口淡水端元样品的三维荧光光谱第48-50页
        3.3.7 长江口淡水端元样品的荧光指数、腐殖化指数、生物指数第50-52页
    3.4 结论第52-53页
第四章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有色溶解有机物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第53-98页
    4.1 引言第53-55页
    4.2 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第55-56页
    4.3 结果第56-76页
        4.3.1 长江口海域盐度的分布第56-57页
        4.3.2 长江口海域DOC的分布第57-59页
        4.3.3 长江口海域α_(254)光吸收系数的分布第59-61页
        4.3.4 长江口海域SUVA_(254)的分布第61-63页
        4.3.5 长江口海域光谱斜率S_(275-295)的分布第63-65页
        4.3.6 PARAFAC分析得到的荧光组分第65-72页
        4.3.7 DOC和CDOM相关参数与盐度的关系第72-76页
    4.4 讨论第76-96页
        4.4.1 主成分分析第76-78页
        4.4.2 陆源和海源类蛋白质组分的差别第78-81页
        4.4.3 洪季表层斑块化中生源要素指标的变化第81-89页
        4.4.4 洪季表、底层盐度等值线各处各指标的比较第89-91页
        4.4.5 枯季表、底层盐度等值线各处各指标的比较第91-93页
        4.4.6 洪季DOC和CDOM各组分的降解率第93-96页
    4.5 结论第96-98页
第五章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悬浮颗粒物的时空变化特征第98-131页
    5.1 引言第98-99页
    5.2 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第99-100页
    5.3 结果第100-124页
        5.3.1 长江口海域SPM质量浓度第100-102页
        5.3.2 长江口海域水体浊度第102页
        5.3.3 长江口海域水体光衰减系数第102-104页
        5.3.4 长江口海域SPM总体积浓度第104-106页
        5.3.5 长江口海域SPM的平均粒径第106-108页
        5.3.6 长江口海域典型站位表层与底层SPM的粒径谱第108-111页
        5.3.7 长江口海域典型站位SPM粒径谱的垂直剖面第111-124页
    5.4 讨论第124-129页
        5.4.1 OBS浊度与LISST光衰减系数的关系第124-125页
        5.4.2 密度对沉降过程的指示第125-127页
        5.4.3 典型站位SPM粒径谱垂直剖面的季节变化第127-128页
        5.4.4 跃层对粒径谱的影响第128页
        5.4.5 粒径谱对絮凝的指示第128-129页
    5.5 结论第129-131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31-134页
    6.1 主要结论第131-132页
        6.1.1 长江口淡水端元CDOM的季节变化第131页
        6.1.2 CDOM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第131-132页
        6.1.3 SPM浓度和粒径的时空分布第132页
    6.2 不足和展望第132-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54页
附录第154-155页
致谢第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岸带典型盐沼植被消浪效应研究
下一篇:多核素示踪的河口海岸现代沉积物年代学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