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ST的AD脑网络异常模式挖掘
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5-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1 AD脑网络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2 最小生成树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3 网络结构指标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1-22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基于MST的AD脑网络构建 | 第23-35页 |
2.1 脑网络分析方法探讨 | 第23-24页 |
2.2 最小生成树构建过程 | 第24-25页 |
2.3 最小生成树拓扑分析 | 第25-27页 |
2.3.1 最小生成树常用度量指标 | 第25-26页 |
2.3.2 最小生成树拓扑结构与度量指标 | 第26-27页 |
2.4 连通骨干网络构建 | 第27-28页 |
2.5 连通骨干网络拓扑分析 | 第28-31页 |
2.5.1 连通骨干网络常用度量指标 | 第28-30页 |
2.5.2 网络度量指标与拓扑结构 | 第30-31页 |
2.6 数据介绍 | 第31-32页 |
2.6.1 实验数据来源 | 第31页 |
2.6.2 数据预处理 | 第31-32页 |
2.7 脑网络构建结果 | 第32-34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AD脑网络异常分析 | 第35-49页 |
3.1 最小生成树属性分析 | 第35-41页 |
3.1.1 全局属性差异分析 | 第35-36页 |
3.1.2 局部属性差异分析 | 第36-39页 |
3.1.3 最小生成树属性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 第39-40页 |
3.1.4 差异结果讨论 | 第40-41页 |
3.2 连通骨干网络属性差异分析 | 第41-47页 |
3.2.1 全局属性差异分析 | 第41-42页 |
3.2.2 结点属性差异分析 | 第42-47页 |
3.2.3 差异结果讨论 | 第4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AD脑网络结点中枢变化分析 | 第49-63页 |
4.1 结点中枢变化指数 | 第49页 |
4.2 结点中枢变化指数的计算 | 第49-51页 |
4.3 结点中枢变化结果分析 | 第51-60页 |
4.3.1 最小生成树结点中枢变化分析 | 第51-54页 |
4.3.2 连通骨干网络结点中枢变化分析 | 第54-60页 |
4.4 结果讨论 | 第60-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AD辅助诊断研究 | 第63-73页 |
5.1 分类基础理论 | 第63-65页 |
5.1.1 分类过程 | 第63页 |
5.1.2 SVM分类器 | 第63-64页 |
5.1.3 分类性能评价 | 第64-65页 |
5.2 特征选择情况 | 第65-67页 |
5.3 分类结果 | 第67-70页 |
5.3.1 NCvsMCI的分类结果 | 第67-68页 |
5.3.2 NCvsAD的分类结果 | 第68-69页 |
5.3.3 MCIvsAD的分类结果 | 第69-70页 |
5.4 结果讨论 | 第70-7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6.1 总结 | 第73-74页 |
6.2 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