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6页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选题背景 | 第9页 |
2.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综述及述评 | 第10-14页 |
1.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2.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三)研究方法及本文创新点 | 第14-16页 |
1.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创新点 | 第15-16页 |
一、大学生公民意识养成理论阐释 | 第16-22页 |
(一)相关概念 | 第16-20页 |
1.公民意识的内涵 | 第16-17页 |
2.大学生公民意识与大学生公民意识养成 | 第17-19页 |
3.大学生公民意识养成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 第19-20页 |
(二)我国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养成的必要性 | 第20-22页 |
1.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 第20页 |
2.当代大学生发展的需要 | 第20-22页 |
二、我国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养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2-34页 |
(一)我国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养成中存在的问题 | 第22-29页 |
1.强烈爱国观与模糊政治理论间的矛盾 | 第22-24页 |
2.法律认知与实践的双重缺失 | 第24-25页 |
3.身份及权责认知偏差 | 第25-26页 |
4.参与认知与参与度不对等 | 第26-27页 |
5.公德意识与行为脱节 | 第27-28页 |
6.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之间断层 | 第28-29页 |
(二)我国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养成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9-34页 |
1.封建臣民文化的残留 | 第29-30页 |
2.缺失明确的法律保障 | 第30页 |
3.市场就业压力负面性 | 第30-31页 |
4.高校公民意识教育体系不完善 | 第31-32页 |
5.多元社会环境的诱惑 | 第32-33页 |
6.自身因素的欠缺 | 第33-34页 |
三、我国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养成的途径 | 第34-42页 |
(一)大学生公民意识养成应遵循的原则 | 第34-35页 |
(二)客观环境培育 | 第35-39页 |
1.建立保障大学生公民意识养成的法律环境 | 第35页 |
2.改变决定大学生公民意识养成的家庭环境 | 第35-36页 |
3.完善推动大学生公民意识养成的高校环境 | 第36-37页 |
4.营造促进大学生公民意识养成的社会环境 | 第37-39页 |
(三)主观内在转换 | 第39-42页 |
1.多途径自主学习公民意识内容 | 第39页 |
2.组建有利于公民意识养成的团体交流活动 | 第39-40页 |
3.勇于提出并践行自身的创意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录 | 第45-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