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资产负债表体系建立与研究
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第1章 选题背景 | 第16-20页 |
1.1 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背景 | 第16页 |
1.2 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必要性 | 第16-17页 |
1.2.1 河流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必要性 | 第16-17页 |
1.2.2 区域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必要性 | 第17页 |
1.3 资产负债核算的意义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8-20页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2.1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2.2 国外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第3章 河流水资源相对资产负债计算 | 第23-31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3.1.1 多维Copula联合分布构建 | 第23-24页 |
3.1.2 Copula联合突变点识别 | 第24-25页 |
3.1.3 河流相对资产负债评价 | 第25页 |
3.2 研究区概述及基本资料 | 第25-2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6-29页 |
3.3.1 水量、水质边际分布的确定 | 第26-27页 |
3.3.2 联合分布模型的建立 | 第27页 |
3.3.3 先验概率的确定 | 第27-28页 |
3.3.4 水量—水质关系变异点检测 | 第28-29页 |
3.3.5 流量评价 | 第29页 |
3.4 分析与讨论 | 第29-31页 |
第4章 河流水资源绝对资产负债计算 | 第31-38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31-33页 |
4.1.1 河流水资源静态资产负债研究 | 第31-32页 |
4.1.2 河流水资源动态资产负债研究 | 第32-33页 |
4.2 实例应用 | 第33-36页 |
4.2.1 河流介绍 | 第33页 |
4.2.2 河流水资源静态资产负债计算 | 第33-35页 |
4.2.3 河流水资源动态资产负债计算 | 第35-36页 |
4.3 分析与讨论 | 第36-38页 |
第5章 区域水资源相对资产负债计算 | 第38-50页 |
5.1 水资源相对资产负债评价指标体系 | 第38-40页 |
5.1.1 水资源相对资产负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8-40页 |
5.1.2 数据来源 | 第40页 |
5.2 山东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资产负债分析 | 第40-48页 |
5.2.1 资产负债评价方法说明 | 第40-41页 |
5.2.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1-48页 |
5.3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类型的划分及特点 | 第48-50页 |
5.3.1 可持续发展强型 | 第48-49页 |
5.3.2 可持续发展较强型 | 第49页 |
5.3.3 可持续发展较弱型 | 第49页 |
5.3.4 可持续发展弱型 | 第49-50页 |
第6章 区域水资源绝对资产负债计算 | 第50-66页 |
6.1 水资源资产账户的建立 | 第50-54页 |
6.1.1 水资源基本价值 | 第50-53页 |
6.1.2 水资源生态赔偿 | 第53-54页 |
6.2 水资源负债账户的建立 | 第54-56页 |
6.2.1 水资源退化成本 | 第54-55页 |
6.2.2 水资源生态补偿 | 第55-56页 |
6.3 济南市水资源实物型账户 | 第56-58页 |
6.3.1 研究区概况 | 第56-57页 |
6.3.2 存量账户 | 第57-58页 |
6.4 济南市水资源资产账户计算 | 第58-62页 |
6.4.1 水资源基本价值的确定 | 第58-61页 |
6.4.2 水资源生态赔偿的确定 | 第61-62页 |
6.5 济南市水资源负债账户计算 | 第62-64页 |
6.5.1 水环境退化成本核算 | 第62-63页 |
6.5.2 水资源生态补偿的确定 | 第63-64页 |
6.6 讨论与评价 | 第64-66页 |
6.6.1 模型优势与应用 | 第64页 |
6.6.2 模型对比 | 第64-65页 |
6.6.3 模型展望 | 第65-66页 |
第7章 结论 | 第66-68页 |
附录 | 第68-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2-8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