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计算机仿真论文

三维模型流式传输的联合编码技术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2 三维模型流式传输的发展及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 论文组织结构第14-17页
第二章 三维模型在有损网络中的传输技术第17-25页
    2.1 三维模型流式传输的丢包补偿策略第17-19页
    2.2 信源信道编码在流媒体传输中的应用第19-21页
        2.2.1 纠删码第19-20页
        2.2.2 信源信道联合编码第20-21页
    2.3 三维模型流式传输方案的总体框架设计第21-25页
        2.3.1 传输方案的总体架构第22页
        2.3.2 方案描述第22-25页
第三章 三维模型渐进式编解码第25-37页
    3.1 网格简化算法基础第25-26页
    3.2 基于PM算法的编解码平台搭建第26-30页
    3.3 二次误差测度法网格简化第30-31页
    3.4 接收端的几何补偿算法第31-37页
        3.4.1 中值预测法第31-32页
        3.4.2 最小二乘拟合平面加权迭代算法第32-34页
        3.4.3 实验结果第34-37页
第四章 基于三维模型数据的非对等差错保护算法第37-51页
    4.1 LT编解码第37-38页
    4.2 当前LT码实现非对等差错保护方案的局限性第38-44页
        4.2.1 RSD度分布的局限性第38-41页
        4.2.2 LT码实现非对差错保护第41-44页
    4.3 改进的UEP-LT编码算法第44-51页
        4.3.1 UEP-LT编码设计第44-46页
        4.3.2 UEP-LT码性能分析第46-51页
第五章 预期失真指导的联合编码算法第51-63页
    5.1 接收端预期失真数学模型第51-54页
        5.1.1 三维模型精度需求的判断第51-52页
        5.1.2 基于统计的预期失真第52-54页
    5.2 码率分配最优化问题求解第54-57页
    5.3 传输方案性能仿真第57-63页
        5.3.1 基于预期失真的联合编码算法实验结果第57-60页
        5.3.2 三维模型流式传输方案性能分析第60-63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3-65页
    6.1 论文总结第63-64页
    6.2 研究方向展望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9页
致谢第69-7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舞台设备远程诊断系统开发与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基于移动流量数据的电商APP用户行为分类与预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