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媒体呈现与文化认同研究--以《西双版纳报》对傣族泼水节的报道为例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21页 |
一、研究课题的缘起 | 第9页 |
二、学术界研究综述 | 第9-18页 |
三、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第18-19页 |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第19-21页 |
第一章 傣族泼水节的历史及变迁 | 第21-31页 |
第一节 泼水节的来源及传说 | 第22-26页 |
一、泼水节起源的三种说法 | 第22-23页 |
二、泼水节的传说 | 第23-24页 |
三、泼水节传说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 | 第24-26页 |
第二节20世纪40年代以来泼水节的变迁 | 第26-31页 |
一、泼水节的形式及内容变化 | 第26-29页 |
二、国家话语介入到节日组织中 | 第29-31页 |
第二章 《西双版纳报》报道中泼水节的呈现与建构 | 第31-60页 |
第一节 《西双版纳报》报道中泼水节的呈现 | 第31-53页 |
一、20世纪60年代呈现出来的报道内容 | 第32-37页 |
二、20世纪70年代呈现出来的报道内容 | 第37-42页 |
三、20世纪80年代呈现出来的报道内容 | 第42-45页 |
四、20世纪90年代至今呈现出来的报道内容 | 第45-53页 |
第二节 《西双版纳报》报道对泼水节的建构 | 第53-60页 |
一、60、70年代泼水节活动建构起政治主题 | 第53-55页 |
二、80年代以后商品经济主题凸显 | 第55-57页 |
三、90年代以后重构的民族传统 | 第57-59页 |
四、泼水节活动逐渐成为群体性活动 | 第59-60页 |
第三章 《西双版纳报》中泼水节形象变迁的原因分析 | 第60-70页 |
第一节 社会因素对形象变迁的影响 | 第60-67页 |
一、政治对泼水节形象变迁的影响 | 第60-63页 |
二、经济对泼水节形象变迁的影响 | 第63-65页 |
三、文化对泼水节形象变迁的影响 | 第65-67页 |
第二节 交流条件对泼水节形象变迁的影响 | 第67-70页 |
一、交通条件的改善促进交流 | 第67-68页 |
二、外来传播媒体对形象变迁的影响 | 第68-69页 |
三、传播方式更新对形象变迁的影响 | 第69-70页 |
第四章 傣族民众对泼水节的文化认同 | 第70-85页 |
第一节 傣族民众对现实中泼水节的文化认同 | 第70-81页 |
一、现实中的泼水节现状 | 第71-79页 |
二、对现实中泼水节的文化认同 | 第79-81页 |
第二节 《西双版纳报》对泼水节的重构 | 第81-85页 |
一、宗教文化内容向世俗化转变 | 第82-83页 |
二、节日活动仪式向通俗化发展 | 第83-84页 |
三、节日民俗活动向商业性转变 | 第84-85页 |
第五章 反思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媒体建构与文化认同 | 第85-93页 |
第一节 媒体呈现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建构意义 | 第85-88页 |
一、媒体的建构反映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存环境 | 第86-88页 |
二、媒体建构的少数民族文化形象具有时代特征 | 第88页 |
第二节 媒体建构对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影响 | 第88-93页 |
一、媒体的建构引起少数民族反思自身文化 | 第89-90页 |
二、媒体的建构传承少数民族文化 | 第90-91页 |
三、媒体的建构使少数民族文化趋向主流 | 第91-93页 |
结语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附录 | 第98-13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138-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