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2 身份识别技术的发展 | 第14-16页 |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身份识别与谐振解耦方法 | 第19-35页 |
2.1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基本原理分析 | 第19-21页 |
2.2 跳频通信的基本原理 | 第21-24页 |
2.3 伪随机码理论 | 第24-27页 |
2.4 基于跳频通信的身份识别与谐振解耦原理 | 第27-32页 |
2.4.1 身份识别原理 | 第27-31页 |
2.4.2 谐振解耦原理 | 第31-32页 |
2.4.3 不同模式下身份识别与谐振解耦原理 | 第32页 |
2.5 身份识别与谐振解耦方法 | 第32-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身份识别与谐振解耦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35-57页 |
3.1 系统硬件的总体设计 | 第35-36页 |
3.2 发射端硬件设计 | 第36-44页 |
3.2.1 发射端主控制器单片机芯片简介 | 第36-37页 |
3.2.2 发射端电源电路 | 第37-38页 |
3.2.3 发射端主控制器时钟及复位电路 | 第38页 |
3.2.4 功放控制电路 | 第38-39页 |
3.2.5 DDS及其控制电路 | 第39-40页 |
3.2.6 发射端功率检测电路 | 第40-42页 |
3.2.7 发射端总电路图及PCB | 第42-44页 |
3.3 接收端硬件设计 | 第44-49页 |
3.3.1 接收端主控制器单片机芯片简介 | 第44页 |
3.3.2 接收端电源电路 | 第44-46页 |
3.3.3 接收端功率检测电路 | 第46-47页 |
3.3.4 接收端总电路图及PCB | 第47-49页 |
3.4 谐振跳频阵列设计 | 第49-51页 |
3.5 谐振线圈设计 | 第51-52页 |
3.6 无线通信模块选型及接口设计 | 第52-56页 |
3.6.1 ZigBee无线通信芯片简介 | 第52-54页 |
3.6.2 电源电路 | 第54页 |
3.6.3 电平转换电路 | 第54-55页 |
3.6.4 无线通信模块整体设计 | 第55-5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身份识别与谐振解耦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57-67页 |
4.1 软件部分的总体设计 | 第57-58页 |
4.2 伪随机码生成程序设计 | 第58-59页 |
4.3 功率检测部分程序设计 | 第59-61页 |
4.4 无线数据通信配置流程 | 第61-62页 |
4.5 身份识别与谐振解耦部分程序设计 | 第62-66页 |
4.5.1 单源单用户模式 | 第62-63页 |
4.5.2 单源多用户模式 | 第63-6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系统的调试及实验结果分析 | 第67-77页 |
5.1 伪随机码序列生成与频率跳变控制 | 第67-68页 |
5.2 无线通信系统调试 | 第68-69页 |
5.3 整体实验平台及测试 | 第69-71页 |
5.4 身份识别与谐振解耦对无线电能传输的功率影响分析 | 第71-72页 |
5.5 身份识别与谐振解耦对无线电能传输的效率影响分析 | 第72-76页 |
5.5.1 单源单用户模式对效率影响分析 | 第72-74页 |
5.5.2 单源多用户模式对能耗比影响分析 | 第74-7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页 |